提起辽宁的工业结构,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这些代表辽宁特色的产业。的确,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共和国工业史上打下的鲜明印记:在20年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讲到辽宁工业的章节用了“厚、重、长、大”的字样。如今,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辽宁不但在传统产业上告别了“傻、大、黑、粗”的历史,而且另辟蹊径,在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医药等朝阳产业和新兴领域也闯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续写着老工业基地的新传奇。
“东北虎”玩转“高精尖”
在举世瞩目的“9·11”事件中,一种发光产品在蓦然遭遇灾难并陷入黑暗的世贸大厦中熠熠生辉,引导人们逃生。事后,美国政府专门向生产企业发出感谢信。你知道吗?这种闪耀出生命之光的产品———高效蓄光稀土自发光材料就来自中国,创造奇迹的就是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能够拿出这样的高端产品,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其实,在今天的辽宁,这类奇迹早已经比比皆是。在重化工业的温床、素有“东方鲁尔”之誉的沈阳,能够成长起像东软这样的中国软件业的参天大树,就可以说是个奇迹。
作为中国软件业的龙头,东软集团凭借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进军数字医疗设备研发领域,先后成功开发并生产了中国首台螺旋CT、中国首台双层螺旋CT、中国首台八层螺旋CT、磁共振等高端设备,产品共8大门类近40余种,不仅在整机性能、图像质量、开机率等方面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而且拥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同时,他们自主开发的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系统、ASP服务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将为医院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2003年7月,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螺旋CT、磁共振正式出口美国,开创了中国大型高科技医疗设备出口美国的新纪元,此举标志着我国高科技医疗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改变了中国长期进口这些高端医疗设备的历史。“辽宁制造”已经对跨国公司构成了威胁,东软,成为民族工业的自豪!
比之东软的风生水起,大连振邦并不显山露水,但他们却把自己的防腐涂料刷到了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的钢结构上,而且是在日本立邦、美国亚美龙等世界前20名的氟涂料生产企业悉数到场的情况下,战胜所有对手中标。
氟涂料是一种高性能的涂料,被称为“涂料王”。为抢占这一技术制高点,大连振邦氟涂料公司组建创新平台———辽宁省氟材料研究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开发“高性能氟涂料系列产品研制”等重大项目,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氟涂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亚洲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东软、振邦这样的在新兴领域崛起的高科技企业,在辽宁并不是特例,而是一股已经蔚为壮观的新生力量。
据省科技厅厅长赵明鹏介绍,“十五”期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51家,全省专利授权2.6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241件,研发新产品两万多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收入的26.6%,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人们都知道辽宁是航天英雄的故乡,但可能并不知道一项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立下卓越功勋的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唯一的大型通用CAE分析优化软件系统,在“神五”空间试验舱和卫星中心承力筒结构优化设计中,使舱(筒)的结构重量减轻,并且在长征系列火箭、东风系列战略武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这项核心技术的长期封锁。现在这套软件的通用型缩减版已成为机械、造船、车辆、建筑等领域广大设计人员方便实用的设计工具。
在新材料领域,辽宁更是可圈可点:中科院金属所的纳米金属、纳米碳管制备技术位居世界前沿,在国际上首先制备出的大块纯净纳米铜具有室温超塑延展性,第一次展示了纳米金属材料的奇异特性。金属所还在国际上首先采用气相化学沉积方法制备单层纳米碳管,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
在生物医药领域,辽宁企业也毫不逊色:沈阳三生制药公司研发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填补了国际上对骨髓三大血细胞系中缺乏调节巨核细胞特异性药物的空白;大连远大制药公司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β-榄香烯注射液”,已获中国和美国专利,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美国的国家一类中药新药。
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辽宁在新能源领域又取得了新突破:沈阳工业大学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于2005年7月末在营口一次并网发电成功,其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连化物所在燃料电池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体系,开发出客车和轿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输出功率高达214瓦的甲醇燃料电池组,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令人刮目相看的“东北虎”,已经玩转了“高精尖”。
“辽宁创造”纵横海内外
沈阳机床集团是辽宁装备制造业最重要的企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产品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主导产品由普通机床转变为数控机床,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实现部分替代进口,已具备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
不过,沈阳机床一直有块“心病”:自己只能生产数控机床的“躯体”,而相当于机床“大脑”的最关键部分———数控系统,却一直依靠德国和日本的两家公司供应,因为国产数控系统可靠性不够,许多客户甚至直接要求配套进口的。不掌握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结果就是这样———干活干大头儿、赚钱赚小头儿。
大连大森数控技术公司在数控系统研发上取得的突破使这种局面开始改观。10年来,大森推出四代数控系统,都紧跟世界数控技术发展潮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已经为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配套。由于大森等一批中国企业在数控技术上的赶超,不但提高了中国机床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且开始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一些国际知名的公司不得已把更高端的数控技术推向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相比于沈阳机床和大连大森,东软在产业链条上显然处于更高的位置———通过掌握关键部位核心技术,把上游的制造企业变为自己的“打工仔”,实现了关键技术的效益最大化。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创造高水平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创造技术的市场价值,而市场价值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东软集团发现软件的高利润来自于产品的价值,于是他们选择了高附加值、高利润、高难度的数字医疗设备为突破口,将软件技术与“虚拟制造”相结合,研发出了CT扫描机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设备。
所谓“虚拟制造”,就是说东软自己并不生产设备的主体部分,而是将这部分外包给相关的制造企业生产,刘积仁透露:“给东软配套的工厂,也是给西门子和GE配套的工厂。”也就是说,东软与西门子、GE这些王牌企业在产品上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软件控制系统,恰恰这部分是东软最擅长的。于是,东软只生产了设备不到10%的部分,却获得了超过90%的利润。
以往靠卖原料、卖资源、卖劳动过日子的辽宁工业,出现了一批像东软这样可以卖技术的企业,的确让我们扬眉吐气。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
沈阳新纪化学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现代化高新技术化工企业,总经理马疆博士1997年开始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荧光增白剂CF-351的开发,当时中试试验遇到困难,有人想打退堂鼓———因为自从瑞士汽巴公司开发并生产出荧光增白剂351以来的20多年里,包括日本住友、韩国LG在内的国内外许多化学公司、科研院所都曾试图染指这种性能优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但最终都因为无法解决工艺问题半途而废。马疆带领科研小组奋力攻关,终于掌握了核心技术,使该项目中试成功。
2004年“年产1000吨荧光增白剂CF-351”项目投产,新纪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家实现该产品工业化的企业,该项目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打破了瑞士汽巴公司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产品以优异的质量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远销到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成为世界顶级品牌“联合利华”的供应商。马疆博士是一位归国的海外学子,在我省近年来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的大气候下,许多在国外学有所成的科技人员投身辽宁这块热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辽宁建造科技创新体系的大厦添砖加瓦。留美博士冯永煊具有在欧美公司软件开发的工作经历,他利用欧美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紧紧跟踪世界金融自动化、信息化的前沿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基于WOSA/XFS标准的自动柜员机系统中。ATM智能化现金循环处理系统是一种自助式的专用银行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以往国内生产商在技术上都不过关。冯永煊归国后创办了鞍山聚龙金融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柜员机,成为第一个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银行设备系列品牌,对我国高档现金自动化设备的技术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聚龙的崛起,使鞍山一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金融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基地。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许多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机器人制造、军事装备制造、燃料电池、纳米材料制备、干熄焦工艺及装备、粳稻超高产育种、海水的综合利用等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截至2004年末,我省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844项,其中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超过一半;申请专利6.06万件,授权专利2.65万件,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00%和45.8%。崛起一批“小巨人”
早在十几年前,刚刚起步的东软还是只有3个人的小企业,他们曾经到省主管经济和科技的部门寻求帮助,在政府的扶持下,东软成长为国内软件业的“旗舰”。这件事引起我省有关部门的思考:一些新起步的科技型企业虽然规模还很小,但他们以高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前途不可限量。辽宁经济不能完全依靠传统产业,那么替代和接续的产业在哪里?新的骨干企业又在哪里?东软给了我们启发———应该从中小企业里选择一批科技型的未来之星。于是在2002年,我省正式推出旨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腾龙计划”,希望为全省经济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计划实施期限是4年,入选的210户企业均为成长性好、产品技术含量高、经营机制灵活、发展后劲大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2002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占全省总计3万余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10%,计划的目标是这些企业到2005年销售收入实现300个亿,并培育出20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大型企业。为此,我省选择了十多个行业的55个专业技术机构,分别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室和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政府部门除对企业进行跟踪、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与技术需求、组织协调有关各方为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外,还对企业实行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优先、政策支持优先,并优惠提供技术服务。
进入2006年,正是“腾龙计划”收官之际,记者从省经委了解到,计划的目标完全实现了,而且一批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速度惊人的跨越,已经成长为行业巨头。营口阿斯创化工有限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达到8.88亿元,已经进入大型企业的行列。该公司是世界生产氧化锆能力最大的企业,占有中国75%的市场份额。当敏锐地发现锆系列产品的全球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时,阿斯创便以此为重点发展方向,拿出销售收入的2%搞研发,去年科技开发投入达到1800万元。强大的研发力量使阿斯创在行业内的技术水平遥遥领先,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在“腾龙计划”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出自中科院门庭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攻关的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项目已经走到世界前列。新松机器人公司自成立那天起,就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他们以机器人技术为主进行研发,根据市场需要及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不断把原创技术加以自主创新,向装备的成套化、系统化发展,提高了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目前,新松公司开发出三大产品:即机器人焊接生产线、自动化装配检测生产线和AGV物流生产线,都是在原有机器人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完成的。成立不到6年时间,新松公司已有近40项专利在手,80%以上的产品属于自主创新。去年,新松公司的产值由成立之初的1亿元发展到6亿元,自主创新还让新松公司进入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技术王牌让新松公司底气十足,公司已经提出,到“十一五”末期,机器人控制器技术达到21世纪国际同类先进水平,使辽宁具备为我国汽车行业、电子电器、集成电路和航空及军工行业提供一流机器人自动化成套技术和装备的能力,打破国外垄断。完成四大类多个系列新型网络化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完成若干领域和行业八大类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设计开发和示范应用,建立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的产业化基地,最终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的蓬勃发展,给辽宁经济注入巨大动力,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十五”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由2000年的29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20亿元,年均增长22.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3.7%;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20亿美元,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20%。如果我们把辽宁的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比作参天大树,那么新兴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就好比是亭亭小树和茵茵绿草,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构成未来辽宁工业经济完整和谐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