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贵阳市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5日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贵阳市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以食品加工和制药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01家,创造的增加值和吸纳的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30%和22%。在食品工业中涌现了老干妈、五福坊、好一多、味美等一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在制药行业中基本建成了以中成药生产为主体,生物制品、中药饮片、化学药品、卫生材料等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体系,初步树立了贵州民族药——“苗药”品牌。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的市、区(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农产品加工工作领导小组及食品加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金,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1年以来,贵阳市经委、市农办、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等部门共投入资金6亿元以上,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近2亿元,5年内平均每年投入扶持资金达1.6亿元,使一批符合贵阳经济特点的食品、果品、畜禽、蔬菜、饲料等加工业和制药业迅速成长为贵阳市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

    二是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尽快改变贵阳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的状况。“十五”期间,贵阳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扶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重新认定命名了3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按照“分类指导、分层追赶”的思路,在政策、资金和服务上进行重点扶持。鼓励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内强素质,外抓配套,由大变强,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对前景好、起点高的成长型企业,鼓励其向国内领先水平看齐;对成长性好、与农民关系紧密、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从企业当前发展的关键环节给予支持,促进企业逐步扩大规模。同时,依托现有企业、现有工业园区、东西合作示范工程、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并成功引进了“娃哈哈”和美满等龙头企业到贵阳落户,使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总量和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做好“名、优、特”产品开发这篇大文章,贵阳市通过大力推动和注入科技支撑,支持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制定品牌策略,培育打造了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如通过打造开阳“富晒”品牌,有效整合资源,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产生了聚集效应;通过推动“山花”等品牌打捆,推动企业联合,促进了同类型企业生产规模的快速壮大;通过每年定点扶持几家企业产品创品牌,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通过加快推行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等标识制度进程,初步构建起包括生产、营销、科技研发、社会化服务等环节的品牌支撑体系,有效维护了企业品牌的合法权益。

    四是积极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采用订单、合同、入股、利润返还等形式共建基地,让农民为加工而生产,企业为生产而加工,使农民参与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目前,全市已建成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32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5个,使各类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30多万亩。贵阳市乡镇企业局还与有关部门共同建成的105个养殖小区,带动农户12549户,使每户农户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稳定了企业的原料来源,解决了生产的后顾之忧,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相关链接
· 明年起我国启动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九大行动”
· 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四突破”“一减少”
· 河北向“三农”投入210亿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 我国已成饲料生产大国 今年总产量将突破1亿吨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 杜青林: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