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0日   来源:信息产业部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的部署,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抓住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两大主线,做好市场监管、运行调控、经济调节、统计分析与信息引导;积极主动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进全行业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一、2005年经济运行回顾
 
    (一)发展速度平稳增长。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每月增速均达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端产品比重提高。2005年以来,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以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这两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123亿元,同比增长29%,高出全行业增速4个百分点;完成利润482亿元,同比增长21%,比全行业增速高了16个百分点。企业不断加快新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的步伐,产品结构逐步升级,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液晶和等离子产品日益成为彩电行业的热点和增长点,二者全年生产增速均超过200%;计算机行业中,笔记本电脑占微型计算机的比重接近60%,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产品产销衔接良好。2005年,全行业完成产销率为98%。从我部重点监测的主要产品看,大部分产销率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产成品库存逐步下降,1-12月全行业产成品库存1438亿元,同比增速为10.5%,比上半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
 
    (四)出口继续排名首位。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全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8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实现贸易顺差476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46.7%。
 
    (五)软件产业增势明显,出口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其中软件产品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部软件产业收入的53%。系统集成收入1329亿元,同比增长40.1%;软件服务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66.5%。软件出口额达到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软件基地发展迅速,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发展快速,基地内的软件企业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3/4以上。
 
    (六)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5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其投资所占比重达63.4%;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上升,全年增长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个百分点。投资领域集中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占全部投资的55%,其中元件投资增长较快,速度达到48.4%;器件投资则比上年下降了11.6%。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东部12个省市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长加速,增速均超过40%。
 
    二、2006年经济运行形势
    展望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有利因素
    ——全球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据IDC预计2006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3.5%。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投资逐步复苏,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吸引外商投资并参与国际分工、竞争与合作。
    ——国内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推动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建设相应的财税制度、加快增值税转型和内外资税制统一、促进创业风险投资等,将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将孕育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新一代通信、数字电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及新材料等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技术将出现重大变革,信息技术各门类间界限日趋模糊,三网融合趋势明显,新业务和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将成为拉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全球产业调整转移带来新的机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步伐加快,跨国公司依托在华战略对其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化升级,在中国境内建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势头日益突显,投资领域逐步向产业两端发展,这有利于扩大产业的国际地位。各类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务快速发展,也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通信运营业的发展继续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被国家奥组委正式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这将进一步增强通信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有利市场空间。
 
    (二)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上,目前我周边地区及墨西哥、巴西等国在发展信息产业和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对我产业比较优势提出挑战,产业转移和国际投资可能出现新的分流。跨国公司在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合并、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和主导核心技术,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对我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压力和动力不断增强,跨国并购和对外投资的探索行动增多,对全球资源配置和技术掌控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
    ——国际贸易摩擦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加大。目前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占全球电子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且贸易顺差仍在继续加大,美、欧为抑制其经济减缓速度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其贸易逆差,引发对我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一是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增加很快;二是利用技术法规变化、产品认证、标准提高、增加环保要求等非关税措施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三是个别企业欲借高额专利收费对市场进行垄断;四是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取各种“保障措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等。
    ——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2006年国内市场资源紧张、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仍不会有大的缓解,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核心技术短缺,导致企业进入市场的技术和投资门槛降低,国内市场将更加拥挤、竞争更为激烈。同时,环保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高产业在环境保护上的水平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还要看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制约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产业增长的方式相对落后;本土企业实力不强,与跨国公司差距拉大,国际化经营和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亟需增强;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完善,体制因素制约依然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大。
 
    三、2006年主要行业发展预测及全行业调控目标
 
    (一)经济运行调控指导思想。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两大主线,积极务实地推动电子强国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好市场监管、运行调控、经济调节、统计分析与信息引导;积极主动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动全行业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二)经济运行调控目标
    1、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工业增加值:11000亿元,同比增长22.17%
    销售收入:46600亿元,同比增长21.32%
    其中: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5000亿元,同比增长28.21%
    利税:1850亿元,同比增长6.2%
    出口:进出口目标与国家增长15%的目标一致,不断改善贸易结构,为国家贸易收支平衡做贡献。
    2、主要产品调控目标
    手机:34000万部,其中出口25000万部;
    PC机:9800万部,其中出口5800万部;
    彩色显示器:19800万部,其中出口16000万部;
    彩色电视机:9100万部,其中出口4800万部;
    集成电路:340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