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辽宁省营口市下大力气加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0日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

    “十五”期间,恰逢国务院在辽宁省开展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营口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为营口市实现经济发展振兴,社会稳定和谐创造了条件。

  三年社保试点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保试点期间,营口市立足市情,敢为人先,主要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国家劳动保障部、省领导多次到该市视察、调研社保工作,先后三次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保试点和就业工作先进市称号。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累计完成并轨103869人。到2002年10月,全市146个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部关闭。在并轨工作中,做到了严格掌握并轨条件、准确核定并轨人员经济补偿金和债务、多渠道筹集资金、迅速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进省审批一次通过,平稳完成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转移的工作目标。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趋于完善。调整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实现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别管理,社会统筹基金不再占用个人账户基金的目标。试点以来累计做实个人账户金额51479万元,个人账户记实率实现100%。改进了社会保险的征缴和发放体制,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累计支付养老金322344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国有农垦企业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畴;未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已没有生产经营能力且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城镇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得到了安置。

  失业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通过政府贷款的方式解决了并轨高峰期失业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能够按时足额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平稳渡过了失业保险的高峰期。试点以来,共有16.58万名失业人员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5亿元。2003年末,全市实现了失业保险市级统筹。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户数为2528户,参保职工人数330810人,基本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超限额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涵盖困难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启动以来,为减轻参保人员负担,采取调整参保人员个人自付比例、住院起付标准等措施,使参保患者医疗费个人负担比例从44%逐步降低到25%左右,在全省处于较好水平。

  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了社会化管理体系。全市22个街道办事处、50个乡镇(包括4个管理区)、122个社区相继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等“六个到位”,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体系。到目前,全市失业人员全部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移交街道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达到11.3万人。

  坚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与促进就业并举,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在社保试点期间,营口市始终坚持“一手抓社保试点、一手抓再就业”,通过采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项目年”工程创造就业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强化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素质等有力措施,年年超额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为社保试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两年社保试点巩固时期为营口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基础

  “十五”后两年,在巩固社保试点成果的同时,营口市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为营口经济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一是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完善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体系,组织工作体系,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考核体系,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促进的就业机制。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一整套再就业优惠政策,在税收、收费、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给予政策扶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积极的政策扶持体系。到2005年底,共为下岗职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6万本,全市累计筹集再就业扶持资金14564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3124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08万元,发放社保补贴3292万元,岗位补贴4795万元,培训补贴4320万元,职介补贴1066万元。三是全面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将零就业家庭人员、棚户区改造回迁户中下岗失业人员、“4050”大龄就业困难群体作为援助工作的重点,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举办专场用工洽谈会、开展就业指导、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实施就业援助。2005年营口市在全省率先提前半年时间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率先启动针对棚户区改造回迁户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四是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2005年1月正式启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全市46个乡镇、4个管理区全部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成了功能齐全、形式多样、优势互补的培训基地,两年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6317人,转移就业54810人,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性的突破。

  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强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从2004年开始,以建立社会保险扩面联动机制为主要手段,空前加大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两年来,社保扩面工作成绩显著,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0.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8.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5.4万人。二是实现了社保基金的有效增收。经过两年扩面,2004年和2005年,全市共增收养老保险费1.5亿元,参保缴费率由2003底年的69%提高到2005年底的93.9%。三是降低了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参保人数的增加和养老保险费的增收为全市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提供了条件。2004年11月,全市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原来的25.5%一次性降低到20%,对于减轻企业负担,改善营口市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

  按照统一政策口径、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基金核算、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基金预决算、统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的原则,全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市级统筹。五是国有困难企业和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资产抵押、资产变现、系统内打捆使用变现资金等方法将209户企业的2.9万名退休人员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内,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创新办学思路,技工教育实现大发展。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历史机遇,以促进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发展技工教育的新路子。一是创新办学思路。第一技工学校走出国门,和韩国平泽大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协作,为营口市的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做出了有益尝试。第二技工学校与省劳动保障厅职业培训中心采取股份制的方式筹建了营口技师学院。这是迄今为止全省规模最大的股份制技师学院,鲁昕副省长对营口技师学院的办学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院向职业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方向发展寄予厚望。二是办学机制日趋灵活。广泛开展校企、院校联合办学,并面向社会开办灵活多样的短期培训班,成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2005年技校招生达到2400人,毕业生100%实现就业,两所学校双双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第一技工学校被省劳动保障厅评为高级技工学校。为营口市的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关链接
· 国务院批转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情况报告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