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通过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726万亩,新建及加固小型水库25座,购置大型动力机械624台,配套农机具2596套,造林54万亩。这是记者从18日召开的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统计,“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开发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全省共完成农业开发项目1206个,投入资金60.06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775个,完成投资35.43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397个,完成投资19亿元;高新科技示范项目13个,完成投资1.26亿元;世行农业科技项目和开发银行贷款项目21个,完成投资4.37亿元。
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财政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自1988年开始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到2005年,国家投入中央财政资金已从2001年的3.59亿元增加到5.38亿元,年均增长6.65%,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壮大农发资金投入规模。引进资金9亿元,吸纳银行贷款3.15亿元。
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大豆、奶牛、肉牛、生猪、蛋禽、果菜、亚麻、马铃薯等八大优势产业及万寿菊、红干椒、烤烟、北药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县扶强一项优势产业的格局。5年来,共扶持绿色水稻、绿色大豆种植面积148万亩,建设优质水稻、优质大豆、优质玉米基地402万亩。扶持的优势农产品达9类92种,有力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十五”期间,扶持的优势产业新增产值86.6亿元,新增利税32亿元。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还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措施的投入力度,5年来共投入资金5.4亿元,占整个资金投入的9%,科技示范推广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在全省建设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在22个大豆主产县推广,取得了平均亩增产30%的成效。总投资2.5亿元建成的省农业科技园区,对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全省“产学园”结合创新模式的形成,为黑龙江省农业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