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葛志荣、甘肃省副省长孙小系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5年,全国检验检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实施检验检疫1458万批,货值达695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9%。其中,检出不合格进出口产品50329批,货值93.99亿美元;实施进出口商品残损鉴定业务1109批,索赔2252.83万美元。
特别是在医疗器械进口方面,国家质检总局检出美国3个慈善机构向我国捐赠的医疗器械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销毁3批,退运3批。在此期间,质检系统还发布了美国生产的缺陷心脏起搏器产品风险预警通报,查处自美国进口的不合格CT等产品,停止所有不合格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退回了所有在华销售的2万台医疗器械产品。
自去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以来,我国全面推广应用电子监管,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得到了提升。到目前,共发现携带疫情或有毒有害物质的进境集装箱107057标箱,同期相比,有害物质进境趋势有所“抬头”,增长幅度达35.9%。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资源性商品方面,针对进口铁矿数量激增、价格暴涨、质量下跌、欺诈现象频繁的情况,我国及时建立大宗战略资源类商品动态质量监控和预警平台,加强对外来夹杂物的现场检验,以及计价项目和有害元素检测,加大了对进口劣质铁矿案的处理处罚力度。
会议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强并完善对进境废物原料、进口机电产品等高度敏感商品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对轻工纺织品及进出口原油、煤炭、干菜、棉花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资源性商品的检验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纺织企业出口的基本条件》及相关办法,保护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正常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记者 张鹤 实习生 朱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