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是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最快、也是变化最大的时期。
甘肃省旅游局局长邓志涛的这个说法有足够的依据:统计数字显示,“十五”期间,甘肃省的国内旅游收入累计为179.4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6.3%,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81倍;“十五”期间,甘肃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08.61万人次,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62%;旅游外汇收入增长36%;甘肃省国内旅游人数增长84%。
有专家说,旅游业是甘肃可供选择的最好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因为旅游业越发展,资源价值越大,环境保护得越好;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甘肃是全国发展旅游业较早的省份之一。起初以外事接待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依托历史和人文景观、遗址等资源,得到一定的发展。
“十五”期间,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甘肃旅游工作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单纯的行业管理逐步转变到面向全省从宏观上指导产业发展。
甘肃省实施了点、区、群、带开发战略和x构架发展战略,全省已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西、中、东三区联动,七个景区群整体发展,六条旅游线路呈放射状开发的格局,形成了沿丝绸之路、黄河流域分布的旅游经济带。旅游产品结构也由原来只打人文景观一张牌到现在打出了“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一副牌。除了观光游以外,休闲度假游、生态体验游、山水风光游、科考探险游、体育健身游、民俗风情游、自助游、自驾车游、农家乐及农村生活体验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纷纷涌现。
景区景点建设获得很大进步。据统计,甘肃省具备基本接待条件的景区景点由2000年的73处增加到现在的219处,A级景区达到57处。仅武威市近年来就投入3亿多元,用于景区景点建设,使雷台、文庙、天梯山石窟、百塔寺等景区接近精品景区景点标准,全市景区景点标准化建设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五”期间,凭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甘肃省交通、民航、铁路、邮电、通讯和生态环境建设速度加快,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甘肃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各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甘肃省财政用于旅游业发展的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各类社会资金、省外和国外资金也纷纷投向旅游开发,尤其是对市场敏感的社会投资占到了旅游业全行业总投资的94%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5年,甘肃省开发建设的各类旅游项目共有798个,总投资达到72.8亿元。2005年争取到了世界银行4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6个市13个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总投资额将达到4.7亿元人民币。
甘肃省还紧紧围绕“精品旅游、多彩甘肃”主题,包装推出了一批新产品、新线路。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十二大王牌景点、六条精品旅游线路日趋成熟,甘肃旅游“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甘肃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
此外,甘肃省还成功创建了6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宾馆饭店总数达到208家,国际旅行社达到32家,国内社达到262家,持IC卡导游人员3922名,全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甘肃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甘肃有难得的旅游发展机遇。甘肃旅游业的腾飞,指日可待!(记者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