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紧紧围绕“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经过“统一思想年”、“文艺繁荣年”和“产业发展年”的持续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艺繁荣、推动文化事业兴旺的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文化体制改革出现良好局面,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整体推进的强劲势头。
2003年,全国综合试点丽江市以及大理、腾冲等省级试点地区和单位,打破旧观念,敢为天下先,以试点先行力求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结合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云南省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与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3年来,云南省开全国之先河,先后在昆明、大理、丽江等地举行了数期全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为全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路引导,提高了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运作能力。去年,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云南省将试点范围扩大到6个州市和25个县区,同时组建文化改革发展专家咨询服务团,为各地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为文产发展提供项目论证、推介以及人员培训等服务。在试点经验的带动促进下,试点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2.35亿元增至2004年的4亿元,大理白族自治州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4亿元,2005年达到18.8亿元。同时,通过资源优化整合,组建了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广电网络传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电视台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以改版改革为突破,在创新中获得大发展,为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云南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市场主体。2003年起建立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共收集项目558项,总融资额640亿元。同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推介项目和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了2004年“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和2005年首届中国西部(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吸引投资逾220亿元。去年,云南省共实施文化产业项目77个,投资总额累计131.04亿元。为壮大市场主体,云南省一方面积极培育和扶持新闻、出版、广电网络等一批强势文化企业集团,引导省内实力雄厚的非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共同打造知名文化名牌。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采取放宽标准、平等待遇、营造环境等多种措施,扶持云南映象公司、风驰传媒、新知图书城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壮大发展。全省正逐步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方略还非常注重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文化产品赢得了观众、占领了市场、创造了效益。除建设全国最美最好最优的“天然摄影棚”,启动全国唯一的省级影视实验区、建设7大影视拍摄基地外,各州市相继建成一大批如艺术品拍卖、旅游工艺品加工、民族服饰制作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双赢”局面喜人。
由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民族文化的金矿、音乐舞蹈的海洋、影视拍摄的天堂、文学艺术的富矿、美术摄影的殿堂”的优势,营造宽松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吸引名家支持,一大批精品佳作不断回报云南红土高原,云南文艺呈现出快速发展、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文化改革发展的“云南模式”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云南省还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十一五”期间,将投入30亿元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云南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可贵经验,已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百花园里的一朵亮丽奇葩,全省上下正齐心协力,力争″十一五″期间让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全省GDP的8%以上,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云南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迈入新境界,使文化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力量。(黄华 王永刚 马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