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东送”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但为西部地区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难得机遇,而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以来,贵州能源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324万千瓦,新增电力装机容量842万千瓦,是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7倍;累计发电3164亿千瓦时,是“九五”时期的两倍以上;全省原煤产量从2000年的3677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08亿吨;贵州至广东“两交一直”输电通道和省内“日”字型环网全面建成,以电力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已经成长为第一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加快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发展过程中,贵州省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新变化,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给贵州能源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实现了能源工业的健康较快发展。
积极平衡省内外电力市场,努力缓解电力供求矛盾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输出省份,全国性的电力供应紧张给贵州造成了一定压力。贵州既要保证“西电东送”和省内用电需求,又要支援其他兄弟省区市的电力市场,曾一度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形势,贵州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从增加电力供给入手,切实加快“西电东送”在建电源项目建设进度,并在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尽可能提前开工一批新的电源项目。通过努力,2003年至2005年全省新增电力装机容量达720万千瓦以上,占“十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85%左右。二是加强电力调度,合理分配供电份额。根据供电对象的不同情况,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供电优先顺序,明确要求要确保“西电东送”、人民生活和连续生产重点骨干企业的用电需求。据了解,这几年来,贵州也曾经出现过拉闸限电现象,但对象主要是高耗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电力工业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18%左右的增长速度,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从电力工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出发,坚持开拓省外市场和培育省内市场并举,为电力工业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十五”期间,贵州累计向广东送电341.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6.8%。但是,“黔电送粤”峰谷差比较大,从季节上看,主要集中在6至11月份,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白天。如果不能为低谷电力寻找稳定的市场,就有可能造成电力浪费,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针对这一问题,贵州省一方面及时出台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引导企业“移峰填谷”,利用低谷电力,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的高耗能项目建设,比如,2004年开工的中铝公司贵州铝厂年产120万吨氧化铝扩建工程、2005年开工的开阳年产60万吨合成氨和年产120万吨磷铵等,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以后,将为电力生产企业提供稳定的省内市场需求。随着电力供求矛盾的逐步缓解,今年以来,贵州省内用电实现了快速增长,1—4月,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1%,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四是借宏观调控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贵州综合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关闭了一批单位能耗高、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大的劣势企业,既优化了工业经济结构,又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
坚持大煤保大电的原则,努力保证电煤供应
贵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储量相当于江南九省之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然而,2003年以来,贵州煤炭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有关方面负责人分析,其需求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周边省区对黔煤的需求大幅增加,贵州煤炭外运压力加大。2005年贵州向省外输送煤炭3361万吨,占当年全省原煤产量的31.1%。二是随着省内电力装机容量扩大,电煤需求进一步增加,2002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电煤需求500万吨以上。三是近年来贵州水库来水少,2005年是近三年来水电发电量最大的一年,但仍比2002年减少了4.3亿千瓦时,全省电力增长主要依靠火电,这也加大了省内电煤供给的压力。
保电煤供应就是保“西电东送”,就是保经济增长。从“西电东送”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贵州省为解决电煤供应问题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按照“大煤保大电”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矿建设,努力增加煤炭供给。特别是引进了山东兖矿集团等省外优强企业参与能源建设,提高了煤炭资源开发水平,加快了煤炭资源的开发。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1.9倍。二是采取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相互参股等方法,大力推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使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既实现了煤、电双方的互利共赢,也为电煤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加强电煤应急储备体系建设。从2004年起,贵州省选择了一批经营实力较强、资信较好的企业承担电煤应急储备任务,到今年元月份,全省12个主力电厂电煤储备量达250万吨左右,可供12个电厂春节期间发电20天左右。四是建立了地方政府电煤供应保障责任制。地方政府要负责协调解决本地煤炭企业在电煤供应和运输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电厂电煤需求。五是利用价格杠杆缓解电煤供需矛盾。针对省内煤炭价格较低的问题,2003年以来,贵州省三次提高电煤政府指导价,初步理顺了煤电价格关系。与此同时,贵州省还采取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等办法,努力平衡省内外煤炭市场,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经过努力,全省发电企业的电煤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003年以来,全省火电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小时保持在7000小时左右,远远高于全国5800小时左右的水平。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确定电力价格
价格是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需状况和利益分配关系的集中体现。加快建立合理的“西电东送”价格形成机制,是实施“西电东送”工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电力供需双方互利共赢的关键。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之初,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黔粤双方综合考虑电力生产成本、送电成本、市场培育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了0.24元/千瓦时的贵州“西电东送”省网出口电价。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一价格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国内电力供应日趋紧张,原有的“西电东送”价格已经不能反映实际的市场供需状况。为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黔粤双方顺应电力市场变化,将“西电东送”省网出口电价从2001年的0.24元/千瓦时提高到2003年的0.26元/千瓦时,2005年又提高为0.28元/千瓦时。两次调整“西电东送”价格,有力地调动了电力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西电东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