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吉林省政府6月5日召开全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6日   来源:吉林日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意义非同寻常。会议着眼于实现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的战略目标,强调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以环境促振兴构和谐。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期沿袭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保护环境、重塑家园是辽宁人的共同期盼。“十五”时期,我省环保工作积极融入新理念,寻求新突破,开拓新领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减缓,辽河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污染历史欠账还得不足,新的污染还在产生;部分地区领导对环保重视不够,环保工作跟不上新形势要求;有限的环境容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日甚一日。

    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要实现这个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环境忧患意识,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振兴、构和谐。

    以环境促振兴构和谐,必须辩证认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两者并重,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在保护环境中谋求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求在依据现有排污量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污染,总量指标成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硬通货”。在这种硬约束下,再把环保与发展对立或分离开来显然是行不通了,而必须“壮士断腕”拒绝污染,痛下决心调整结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只有科学、智慧地实施污染治理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保证环境污染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才能为新项目建设腾出空间,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多赢”的新路子。

    以环境促振兴构和谐,必须下决心改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旧格局,积极开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新局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完全能够做好。从《2005年辽宁循环经济发展报告》中看到,有90多年历史的鞍钢,“九五”以来,结合大规模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建成环保设施1109台(套),2002年与1995年比,工业烟(粉)尘、外排废水中的污染物质石油类和悬浮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4%、34.5%和52%,重塑了一个清新、清洁、清静的新鞍钢。同时,形成年产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和100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实,环保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可以为发展轻装,可以减少发展成本,可以提高发展质量,可以拓宽发展领域。相反,如果不摘掉经济发展的“近视镜”,就会既破坏了环境,又耽误了发展。

    以环境促振兴构和谐,必须把群众安危、子孙生存和民族发展放在心上。环境质量好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我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需求差距很大。2005年,按化学需氧量考核,辽河流经我省的21个监测断面中,劣5类水质占52.4%,优良水质仅占14.3%;开展监测的44个水源地中有7个出现超标现象。全省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只有大连等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全省8个主要污灌区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一些企业的环境隐患造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必须执政为民,把保护环境作为造福辽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坚持治污染、施德政,防止和化解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带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地构建和谐辽宁。

 
 
 相关链接
· 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全文发布
· 西藏环保及旅游等部门积极保护青藏铁路沿线环境
· 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
· 山东省济南市环保宣传教育进校园
· 上海将有关企业环保违法等信息纳入联合征信系统
· 环保总局副局长出席生态安全高层论坛并发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