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陕西省与林业局召开秦岭大熊猫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5日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陕西日报讯(记者 杨建平 通讯员 赵建强)在由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政府于6月10日共同组织召开的“秦岭大熊猫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郑重宣布:目前已正式确认秦岭大熊猫是一个独立亚种,并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

    我国大熊猫研究领域于去年获得重大发现:在全球仅有的1596只野生大熊猫中,还存在着一个更为稀有的群体——大熊猫秦岭亚种,其总数大约有273只。以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西河为中心,向毗邻的洋县、周至、太白以及宁陕、留坝等地延伸,它们分布在莽莽森林和茂密的竹林里,悠然地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此次重大发现,在国际、国内大熊猫研究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

    近年来,在洋县倪家沟和金水河口发现的大熊猫化石证明:秦岭南麓腹地才是大熊猫最早的故乡。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方盛国率领的研究小组,通过对秦岭和四川六大山系的大熊猫进行了DNA图谱、微卫星、mtDNA控制区分析,以及遗传基因和形态学分析,证明秦岭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系数较高,分子分类生物进化树上体现两个类群互为单系群,最终确定秦岭大熊猫是新亚种。据悉,方盛国等专家以研究大熊猫秦岭亚种为主要内容的课题——《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高技术保护及遗传多样性评价》已通过国家科技部973专家组的鉴定。而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发现,在国内、国际学术界一致获得通过。

    方盛国教授等通过研究发现: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遗传分化发生了较大变异,分子证据表明,秦岭大熊猫种群大约在1万年前产生分化后,在进化力作用下,已发育成大熊猫的一个亚种。两个亚种在形态上已经形成了明显差异,通过头骨对比,四川亚种的头大牙齿小,秦岭亚种的头小牙齿大,四川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此外,两者的毛色差异也很突出,四川亚种胸部为深黑色,腹部为白色,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干为白色;秦岭亚种胸部呈深棕色,腹部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干白色。这一研究成果随后发表于《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这份权威的动物分类学刊物首次将中国大熊猫定名为四川指名亚种和秦岭亚种,这意味着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发现得到了国际动物学界的公认。同时,这也意味着秦岭大熊猫将是今后中国大熊猫研究的重点,并为研究和保护中国大熊猫增加了新的内涵和提出了新的课题。

    专家认为,与国内其它山系的大熊猫种群相比,秦岭大熊猫是一个更为古老和原始的新亚种种群,在遗传多样性上更具有研究价值。而2004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273只,仅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17%。因此,“大熊猫秦岭亚种种群更濒危,基因更珍贵!”有关专家认为,亚种是形成新物种的前奏曲,其存在也使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更为丰富。专家呼吁,要紧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熊猫秦岭亚种灭绝。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纯度,尽快建立大熊猫秦岭亚种繁育基地,以防遗传基因污染和优良基因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