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荡漾着无限生机的上海,正展现最美丽的姿态,迎接前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贵宾。
也正是六月,江南的黄梅雨季,复杂的天气形势,给这场盛会埋下了诸多“悬念”。
6月14日晚9时15分,浦东岸际线上千枚礼花腾空而起,映亮城市的夜空。云集各国元首和贵宾的君子兰号游轮准确停泊在焰火燃放的“上风口”,将绚烂的美景尽收眼底。此时,徐家汇的上海中心气象台值班室里也一片雀跃,殊不知为了这短短10分钟焰火燃放,气象人员已连续盯了浦江上空这片天好几日的“睄”。
由于黄浦江上的焰火表演最怕游船处于下风口,因此当晚的风向风速是关键。
偏偏老天不帮忙,从13日开始擦着申城北缘自西向东移动的一个“低压气团”使上海14日的风向一时间变得“变幻莫测”。当天一大早两辆常规气象监测车和新到不久的“立体追风车”就到浦江两岸各就各位,预报值班室里局领导、台领导、首席预报员、老专家各抒己见对晚上的风向风速再次“大会诊”。“随着低压入海,申城20点将雨止,今夜焰火晚会时的风向应是西北风为主,但风速较小,考虑到两岸高楼林立造成的局地小气候影响,江上偏北风的成分较大”,驻守在组委会的气象专家胸有成竹,通俗的预报解释让组委会那头心里有了底。
晚上7时20分,最后一份为峰会游江活动而制作的气象报告“出炉”,游江活动采用B方案(即游轮停泊观赏点相对焰火施放位置偏北)。而此前申城的风向已经历了一天四变,下午17时才终于变成了预期的西北风。
多轨道研究型业务“显山露水”
给峰会专门提供的短时天气专报,精确到了每小时的浦东、市中心、西郊不同区域的天气、云量、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及其趋势、气压和能见度,让组委会时刻都对天气变化了如指掌。为焰火燃放制作的专题预报,从云量云高、江面至500米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能见度一直到烟尘的扩散条件、可观赏条件,更是把焰火燃放可能受到的气象因素来了个全方位立体式“解剖”。
为了作出精细化、无缝隙的峰会气象预报,上海市气象局早早与周边省市气象部门、民航部门联手织下了一张“天罗地网”。南汇多普勒雷达,青浦风廓线仪,虹桥机场、宁波、南通、南京、马鞍山5部雷达和浦东机场、移动监测车两架风廓线仪……申城气象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江浙沪地区近千个自动气象站、雨量站齐加盟,华东12个高空探测点共同加密观测,民用航空飞机探空资料也前来助阵,气象实时数据是精细化预报的每一个“细胞”。三个新增自动站和三辆移动气象监测车也严密监视着浦江两岸“老天”一举一动。精细化的监测、预报不仅确保了游江焰火活动的成功,也使预报员准确“捕捉”到在18点左右上海西郊出现的半小时的雨停间隙,为圆满完成六国元首植树活动的提供了精确的气象保障。
除了常规天气预报产品外,各种多轨道、研究型业务产品亮点闪烁,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理念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了气象预报是如此“贴心”、“称心”。每小时一次的体感、温度、大气成分、空气质量、紫外线等环境预报让各国贵宾更好地享受上海的城市魅力;污染扩散模式启动、大气透明度预报为焰火表演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空间天气预报电离层电子浓度相对稳定让组委会对无线通讯与电网安全着实松了口气;首次发布的城市分区域分点温度精细化预报和高浓度臭氧(O3)预警,更是基于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新成立大气遥感和城市环境气象两大中心进行的大量前期研究,才能在关键时候“崭露头角”。
全国一盘棋共谱“浦江气象曲”
峰会气象保障工作是一场全国气象部门共同的“战役”。6月12日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亲自签发《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峰会期间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情况。国家气象中心在每日会商中都对上海地区峰会期间的天气进行重点讨论,并提供华东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等。国家卫星中心传来了每小时1次的中亚云图,为制作中亚十一国首都天气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通了华东区域内省际双向通信和飞机探空(AMDAR)资料等。“国家队”的参与让申城峰会气象保障如虎添翼。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天气联防,及时通报降水起止时间及各类灾害性天气,实现了每10分钟一次的自动站、每6分钟一次的多普勒雷达VWP产品以及雷达拼图等各类观测资料的实时信息共享,每天14点的高空加密观测,以及在浙江慈溪、平湖、江苏如东等点位协助支持增加每小时1次小球测风观测。辽宁还给予了AMDAR资料处理的技术支持。
峰会气象服务凸现全国气象部门大协作精神,为气象保障成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华东区域内精诚合作信息共享,是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后的区域业务新形态的一次积极尝试,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区域气象事业集约化和谐发展的雏形。新型业务体制的优势正使上海这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前沿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正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气象服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