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贵州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加大扶持引导力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22日   来源:贵州日报

    西洋肥业成为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中唯一的大型工业企业,2005年产值超过18亿元;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成为贵州省食品行业首家产值突破10亿元的企业,去年上缴税金达1.4亿元;益佰制药2005年销售收入达11.5亿元,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销售收入过10亿的制药企业……一批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正在贵州省形成。

    今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出台,标志着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数据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在贵州省财政收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已成为贵州省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5年全年非公有制经济纳税123.06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38.5%。全省新增税收60.44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49.8%。全年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就业15.49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80%。

    观察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其呈现出四大特点:在行业分布上,以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逐渐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在规模结构上,开始出现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资本构成上,开始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在部分地区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

    纵向比,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成绩喜人;横向比,差距巨大。

    目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创造的产值已超过整个国民经济的三分之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达80%。贵州省去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只有27.8%。一份《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表明:2003年,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为141亿元,而邻近的广西为610.95亿元,云南为2545亿元;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上看,2003年,重庆市占37.84%;四川省占36.9%;而贵州省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仅占26.8%。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省市。究其原因,除认识不到位、政策执行不到位、政府服务不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外,企业自身在产权不清晰、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人才短缺、观念落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去年,全国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指标测评,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利税、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固定资产等指标排名靠后。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将成为贵州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对进一步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重大影响。

    《意见》在市场准入、投资融资、财税扶持、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并将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用地需求。同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用来重点支持非公企业创业和技术创新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从去年的2000万增加至5000万元,到2010年以前,每年递增20%左右。为了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2010年前,省市县三级将分别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有16个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成,今年还将建25个。

    以刚刚出台的《意见》为契机,相应的鼓励、扶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已在实施中。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已发出通知,开展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县级(含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在部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前,有关部门和地区将在近期加紧制定《意见》的相关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具体措施,确保落在实处。并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从今年开始,贵州省还将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政策法规、社会化服务、融资及统计监测“四个体系”的建设。同时,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负担。(田洋 孙晓蓉)

 
 
 相关链接
· 贵州通知要求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规定
· 贵州正式颁布实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
· 贵州利用专项资金力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贵州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