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禁毒人民战争,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全民禁毒的良好局面,4月24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发出《关于评选表彰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十大民间禁毒人士。5月中旬,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上海等21个省(区、市)推荐的58名候选人中,初选出20名正式候选人,并于5月20日至29日通过《人民网》书画频道进行了网上投票。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共有44.8万人投下了142万张选票,另有700多条网上留言。根据网民投票结果,最终评选出李继东、马志辉、汪俊豪、王振昌、阿合买提•库尔班、吴孟清、龚家唐、孟繁英、金木玲、林鸿汉等10位,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的殊荣。他们得票最高的为15万张,最低的也在5万票以上。
李继东,男,29岁,云南省思茅市民营企业家。
毗邻“金三角”的云南省思茅市禁毒形势十分严峻。李继东出生于一个禁毒民警家庭,耳闻目睹了许多因吸毒造成的人间惨剧。2002年8月1日,他创办了思茅重生预制板厂,对戒毒者实行“人性化关爱,准军事化管理”,从而开创了“无毒品+无歧视+生产自救+劳动康复+灵魂重塑”的“帮教模式”。面对厂里众多的因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职工,三年来,他不仅花光了百万家产,还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住,积极为吸毒人员解决生活困难。厂里先后有七名艾滋病人去世,每个人都是李继东亲自清洗、穿寿衣送走的。对许多重生厂的职工来说,李继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目前,李继东已有三个分厂,收纳戒毒人员179名,占全市吸毒人员的4.2%%,其中90%%以上是艾滋病患者。中国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评价重生厂是“全国民间组织收纳戒毒人员、艾滋病患者最多的一家。”
马志辉,男,东乡族,36岁,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三建公司十一队队长。
东乡县是全国惟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马志辉是由一名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作为一名党员企业家,当他看到自己周围的乡邻由于吸毒而家破人亡时,便下决心去帮助那些曾经失足的吸毒人员。他把一个个吸毒人员主动安置到自己的工程队就业,使他们在掌握一门建筑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亲兄弟般的温暖。在他的努力下,三年来,工程队先后安置并帮教了25名戒毒出所人员,他和他的企业也逐步探索出了扶持与帮教并举的吸毒人员监控帮教新路子,不但解决了吸毒人员监控帮教问题,而且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三建十一队由于禁毒工作成绩突出,被东乡县委、县政府评为“禁毒工作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2003-2005年全省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汪俊豪,男,56岁,上海市民间组织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所属黄浦区禁毒社会工作者,注册社工师。
汪俊豪秉承着尊重、平等、接纳的理念,以及高度爱岗敬业的精神,终日奔走在禁毒第一线,帮助社区吸、戒毒人员重振信心、走向希望。他组建“心连心”联谊会,在大墙内外、家庭内外以及吸毒人员与社会环境之间架起了一座“心桥”,温暖了吸毒人员尘封的心灵。他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注重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启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告别昨天,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他还自创《金陵禁毒》社区禁毒报,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禁毒政策,揭露毒贩的犯罪手段,为吸毒人员及家属释疑解难。他相信,毒难戒,但毒能戒!让吸毒人员成功戒毒是他的不懈追求。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他的81名服务对象中,一年以上未复吸人数达到43名,占总人数的53%%以上,在全市禁毒社会工作者中名列前茅,被评为“2005年上海市优秀社会工作者”。
王振昌,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河南省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党委书记,大涧工贸集团董事长。
改革开放以来,大涧村煤炭生产异军突起,外来务工人员迅猛增长,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禹州市吸贩毒问题也由市区逐步向山区农村蔓延。为了遏制毒品危害,王振昌带领党委班子成员,把禁毒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大力进行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构建了禁毒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他亲自担任村禁毒委主任,把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到各村民组及集团所属企、事业单位。由于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管理措施到位,王振昌不仅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而且使大涧成为无吸毒、无贩毒、无制毒、无种毒的“无毒绿洲”。2005年12月,大涧村被禹州市禁毒委、综治委授予“无毒示范村”称号。此外,王振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禁毒人民战争打响后,先后捐赠现金及车辆折合人民币10多万元,禹州市禁毒委员会为其颁发了“参与禁毒利国利民”匾额。
阿合买提•库尔班,男,维吾尔族,40岁,现新疆乌鲁木齐市亚普门诊部负责人。
1992年7月,阿合买提•库尔班毕业分配到乌鲁木齐市第四医院药物依赖研究中心工作,与禁毒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不仅积极投身各种禁毒宣传活动,而且根据新疆缺乏民族文字禁毒知识宣传材料的实际,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完成了维吾尔文《禁毒知识问答》和《海洛因》两本合计40多万字的手稿,并举债六万多元自费印刷出版三万册,无偿赠送给各族群众。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2002年,由于禁毒宣传成绩突出,阿合买提•库尔班当选自治区禁毒形象大使。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禁毒宣传和戒除毒瘾治疗工作,他于2002年毅然辞去了乌市第四医院戒毒中心主任的公职,筹资开办了非营利性禁毒咨询门诊部———乌鲁木齐市亚普门诊部,并开通了新疆惟一的免费禁毒热线电话———16866456,更加专心地开展医疗戒毒和禁毒宣传事业。
吴孟清,男,60岁,汉族,高中文化,中共党员,湖南省益阳市沙头镇人,原系株洲市文化局退休干部,现为益阳银城花鼓艺术团团长。
2004年,吴孟清退休后创办了民间花鼓戏职业剧团,发誓要用行动唤醒那些误入歧途的“隐君子”。他带领创作人员四处奔走搜集材料,创作了《远山的呐喊》禁毒剧本。为把剧目排好上演,老吴拿出自己和妻子的退休金、养老金,还向亲朋集资,并抵押贷款了三万元高利贷。2003年5月30日,《远山的呐喊》在益阳剧院的首演获得成功。此后,老吴不断为此剧筹集资金,到2006年春节,他已身无分文。当地村支书给他送来1000元让他过年,老吴激动地说:“你能理解我、支持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一定要克服困难,让群众都能看到这个戏并从中受益。”2005年6月,老吴带领团员在常德地区进行了九场演出,反响十分强烈。一位观众说:“我已有20多年没看过这样的好戏了,希望你们在我们这里多演几场,我要带着儿女们场场来看。”
龚家唐,男,60岁,福建省宁德市人大代表、禁毒义务宣传员。
龚家唐是福建省福安市潭头镇下洋村的一个普通农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大力支持并带头投身于各项公益事业,同时积极参加法制宣传工作。他利用年轻时接触过农村业余剧团的底子,把大道理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快板诗,例如:“罂粟花香怀毒心,一家种毒害万人。制毒贩毒罪恶大,天罗地网难逃身。”“全民禁毒持久战,禁毒未绝禁不休。知荣辱,创平安,建设和谐新农村”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禁毒快板诗很容易被当地农民朋友接受。同时,他还利用祖传的木偶戏(布袋戏)技艺,自编、自导、自演,将禁毒及一些相关法律知识融会贯通于木偶戏剧情中,走村串户,免费巡回演出,受到老少妇孺的欢迎,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法律政策宣传员”、“流动活广告”。他还经常与群众话家常,将禁毒的重要性与毒品的危害性渗入到通俗易懂的言语中,让群众深受启发,有效地制止了当地一些群众种毒致富的邪念。龚家唐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代表报》《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报道。
孟繁英,女,48岁,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形象监督员。
2000年孟繁英从电信公司退休后,加入雨花义工俱乐部。她积极投入禁毒人民战争,长期深入戒毒所和社区开展禁毒宣传,对吸毒人员进行爱心教育。她与学员一对一延伸帮教40人,通信百余封,坪塘、长桥、浏阳等地劳教所都留下了她对戒毒学员亲情付出的爱心足迹。由于她对学员的亲和、细腻和耐心,赢得了“孟妈妈”的亲切称呼,学员们有什么心事、烦事、难事,都主动跟她沟通。几年来,孟繁英为戒毒学员捐书200余册,为学员购买学习用品、衣物、药品付出的费用连她自己都无法记清。她对戒毒学员无私的关爱,对戒毒所人性化帮教工作的大力支持,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先后被授予“雨花义工明星”、“长沙市三八红旗手”、“学雷锋十佳个人”、“文明市民标兵”、“湖南省学雷锋先进个人”、“2005年十大慈善公益人物”、“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光荣称号,《人民日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金木玲,女,38岁,景颇族,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城子镇曼冒村委会上寨坝村民小组村民。
金木玲是一位普通景颇族妇女。自2001年7月担任该村妇代会主任、村小组妇女组长、村女子护村互助队队长以来,金木玲积极利用农村妇女之家(学校)这块阵地自办戒毒班,带领本村景颇姐妹们结合该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在妇女、青少年、家庭和涉毒高危人群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交心谈心、说服教育、编排文艺节目等方式宣传毒品的危害。2001年7月至8月,曼冒村委会举办了第一期戒毒班,随后连续举办了三期,收戒教育吸毒人员1000多人次。平日里,金木玲还领导和指挥护村队妇女到村寨的路上堵卡,使贩毒人员不敢进村,村里的吸毒人员也不敢出村买毒品,起到了堵源截流的作用。戒毒班开办以来,田间地头的秧苗绿了起来,吸毒人员也较以前有所改变。金木玲说,只有远离毒品,我们的景颇山寨才会有富裕的一天,我们的孩子们才有希望。
林鸿汉,男,64岁,现住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观音里,曾任南京金陵石化职工大学校长,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第六代长房长孙。
作为林则徐的第六代长房长孙,林鸿汉以先辈为榜样,在他担任教师、校长工作的40年中,经常向学生宣讲毒品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让青少年从小立下决心:“一辈子远离毒品。”林鸿汉退休以后,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禁毒工作。2005年6月3日,南京市为纪念虎门销烟166周年,举办了禁毒科普宣传教育展览,林鸿汉应邀参加了开幕仪式。他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林则徐的后代,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定信心,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毒品的危害,让他们以健康强壮的体魄为国家作贡献,让我们的国家重新成为“无毒国家”。2005年8月,林鸿汉专程来到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与戒毒人员谈心。戒毒人员听到林则徐的后代亲自讲解毒品的危害,很受感动,都表示要把毒瘾戒掉,出去以后为国家多作贡献。
“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得票情况
1、李继东(云南)159996票2、马志辉(甘肃)154563票3、汪俊豪(上海)152164票4、王振昌(河南)144415票5、阿合买提•库尔班(新疆)90257票6、吴孟清(湖南)82922票7、龚家唐(福建)82401票8、孟繁英(湖南)54373票9、金木玲(云南)52386票10、林鸿汉(江苏)51775票11、马元良(青海)51440票12、孙承佑(安徽)45847票13、柯尊恒(陕西)44624票14、毛勇(四川)44295票15、凌湘云(贵州)44278票16、陈惜凤(广东)40599票17、陈志明(宁夏)35346票18、王清泉(陕西)34789票19、申永滨(黑龙江)30280票20、贺元英(浙江)27229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