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4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召开6月全国自然灾害灾情会商会,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防办、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有关人员到会,对6月份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对7月灾害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6年6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洪涝、风雹,及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据统计,6月份全国受灾人口8594.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4.5万人,因灾死亡39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173千公顷;倒塌房屋42.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62.8亿元。灾情较近五年同期偏重。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调研员陈洪玲说,6月份全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大部旱情持续发展,鄂、渝、豫、皖等地旱情严重,东北干旱基本解除。二是南方多个省区持续遭受强暴雨洪涝灾害袭击,局部地区山洪灾害严重,全国洪涝灾情较常年同期偏重。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个地(市、州)、359个县(市、区)遭受洪涝灾害。其中,闽、赣、湘、粤、桂、川、黔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三是风雹灾害点多面广,人口死亡、房屋倒损严重。6月中下旬,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2个地市的22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陕西等省受灾较重。四是今年第2号热带低压杰拉华于6月29日在广东湛江登陆,主要影响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此次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对缓解海南、雷州半岛的旱情和高温天气非常有利,但由其引起的暴雨大风天气给广西局部地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五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惨重,在发生数量和灾害损失上相比1-5月份都明显加重。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6月份,南方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遭受多次强暴雨洪涝灾害,人员伤亡惨重,其中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六是大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1次。6月21日0时52分,甘肃武都、文县间发生5.0级地震。此外,6月4日10时24分,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发生里氏4.8级地震。两次地震灾害损失均较小。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唐灿说,7月份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危害程度总体上可能比常年同期偏轻或基本相当,与今年6月基本相当,多发区将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和北方局部地区。广西、广东、福建、贵州、西藏、山西、河北、山东、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地质灾害将重于常年。
国家防办减灾处许静说,6月份,我国的洪涝灾害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5月底6月初,华南的广东、福建等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6月中旬12-18日,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发生洪涝灾害;6月下旬26-29日,北方的内蒙、山西、辽宁、甘肃以及南方的湖南、四川、重庆、江西、贵州等地发生洪涝灾害,湖南、四川、贵州局部发生较严重的山洪或山体滑坡等灾害。
农业部种植业司调研员蒋湘梅说,6月份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干旱和洪涝为主,且北旱南涝明显。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旱情逐渐缓解,但仍重于上年同期,二是华南和江南部分地区洪涝灾情较重,三是风雹频繁发生,局部受灾严重。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强说,预计7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北部和东南部、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汉水中上游、渭水下游、华南、云贵高原东部、青藏高原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区降水偏多,其中东北东南部、华北南部和黄淮西部、华南西部等地区偏多2成左右,东北东南部、华北南部和黄淮西部、华南西部等地降水偏多幅度较大,局部地区有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江淮南部、江南中部、西北中部及华北北部等地区降水偏少,西北地区及内蒙古、湖北等旱区干旱可能会持续或发展;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由于温高雨少,可能发生伏旱。另外,7月份可能有3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的时间大致是:上旬末至中旬前期1个,中旬1个,下旬1个。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环境室副主任李海说,6月份,我国三个海区没有风暴潮、海浪及溢油灾害发生。东海区发生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均高于历年同期,北部海区赤潮发生次数高于往年,但总面积较小。南海区发生沉船事故两起,失踪13人。预计7月份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将显著减少,北部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将比6月份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