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辽宁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每年出现的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台风、雷电、龙卷风、大风及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都会给农村造成严重损失。为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给农民提供贴身的气象服务,省气象部门大力建设八大体系,推进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建设农村气象观测系统。在全省993个乡镇建设自动气象站,开展气象要素的长年实时监测;在辽宁中部、西部、北部和南部布设加密土壤水分观测点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实现对干旱的实时监测和信息传输;在现有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全省所有气象台站开展土壤湿度、气象灾害、病虫害、土壤养分、作物长势以及保护地栽培的棚内小气候等观测工作,并配备流动观测设备,增强生态与农业气象流动观测能力。
建设乡镇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以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为依托,应用雷达、卫星资料和当地预报员经验相结合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制作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警报、乡镇短期天气预报、乡镇中期天气预报等。
建设生态与农业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利用“3S”技术、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建设生态与农业气象预测系统,提供农业气象监测分析产品(农业气象条件、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分析等)、生态气象监测分析产品(水域面积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水域解冻情况、湿地环境变化、土壤养分等)和生态与农业气象预报预测产品(农业气象灾害、农林病虫害、土壤水分、作物适播期、农作物产量等)。
建设农业病虫害预报预测系统。通过气象和农业部门合作,构建气象和病虫害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病虫害监测分析和病虫害预报预测工作,提供病虫害发生期(流行期)、发生量(发生程度)和流行程度的长期趋势和中短期预测产品以及病虫害监测分析产品。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在现有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在辽西、辽南干旱区域建设人工增雨基地,增加火箭等增雨设施,开展以增加水资源、抗旱保墒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在县气象局建立农村防雹业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设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加强雷电预报预警工作,提高雷电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避免或减轻雷电灾害给“三农”造成的损失。
建设城镇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制定防范抵御气象灾害、保障城镇公共安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城镇生态与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开发气象能源及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气象指标,构建城镇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提供城镇规划气候影响评价报告。
建设农村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平台,通过建设和完善农村气象科技信息网络(农网)、布设气象警报接收机,进一步增强电视、广播、传真、电子邮件、电话等气象信息传输能力,实时播发各种气象服务产品,努力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惠及广大农民。 (记者刁新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