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25日在北京召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6日   来源:国防科工委网站

    2006年7月25日至27日,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等17个国家航天局和空间机构的官员和专家约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博士受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云川委托与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主席Narendra Bhandari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辞,孙来燕并做主旨发言,美国国家宇航局、日本航空宇宙开发机构、意大利航天局以及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等相关负责人也分别发表讲话。与会专家对127篇相关论文在会上进行了研讨和广泛交流。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主旨发言中讲到,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的目的探索月球和外层空间,扩展和深化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一贯主张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和外空资源,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探月活动,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孙来燕表示,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将于明年择机飞往月球,预定实现绘制完成三维月球地图、进行月表化学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分析、进行月壤探测、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四项科学目标,前两项任务将分别由CCD相机、激光高度计和γ/X射线谱仪完成;后两项目任务分别通过微波探测仪和高能粒子探测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完成。他强调,嫦娥工程是一项开放的工程。嫦娥工程的数据产品将根据行星数据系统标准,按处理的程度进行分级,供不同类型的专门课题研究和特殊产品制作使用。同时,我国正在筹备成立嫦娥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吸收大批学者参与嫦娥科学研究,以取得更多科学成果。

    据悉,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是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ILEWG)于1994年发起并主办的。旨在发展月球探测的全球策略,建立交流和合作活动的论坛和机制,实施国际协作与合作。大会从2003年起由每两年举办一次改为一年一次。国际月球大会从发起至今已是第八届,本届大会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共同主办。大会将围绕探月计划进展与综述、绕月卫星、着陆器及月球车、科学探测有效载荷、月球科学问题、地面应用与测控、发射与轨道七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交流。

    开幕式后,各国分别就目前各国的探月发展状况进行了分组交流,并对国际月球探测进行展望,大会将持续到27日,为期三天。7月26日,大会将向公众开放。届时,我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等将到场作报告并回答公众问题,大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月球知识,接受到更多的月球探测教育。

    此次大会首度在京召开,将为我国的科学、工程与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与其他各国月球探测专家交流的平台。增进与国外月球探测及深空探测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为今后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国外月球探测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推动我国空间探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以及中国探月工程和世界探月计划作出一定贡献。(张涛)

美国宇航局探测系统首席科学家详解撞月计划及全球探月战略

    2006年7月25日,在第八次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上,美国宇航局(NASA)探测系统首席科学家Michael Wargo 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就美国探月计划实施、全球探月战略、与中国合作前景的展望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Michael Wargo 先生介绍说,NASA准备于2008年发射探测器,2009年撞击月球,并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成功找到月球存在冰层的证据,以利未来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建立长期基地。按照NASA的构想,他们将在2008年10月发射“月球轨道侦察者”探测器,其携带的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应卫星探测器将承担撞击任务。整个探测器重约2000公斤,分为两个部分,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应卫星位于探测器的末端,上部是负责撞击的探测器,重约880公斤,两部飞行器中安装了大量摄像机和分光计,便于在撞击瞬间记录一切信息。“月球轨道侦察者”将于2008年进入月球轨道,随后对月球表面进行绘图和侦察,然后在2009年1月释放出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探测器,实施撞击计划。撞击过程中,探测器的上半部分将以每秒钟2.5公里的速度撞向月球,这次撞击将溅起相当多的物质碎屑,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应卫星将对这些碎屑拍照,并扫描其成分。约15分钟之后,当卫星已将所得信息传回地球后,近1吨重的卫星自身也会撞向月球。第二次撞击所溅出的物质,将由宇航局的探测器“月球轨道侦察者”和地面天文设施观测研究。由于撞击的威力非常大,地球上的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亲眼目睹撞击的景观。有关具体的撞击地点,NASA将于今年秋天组织科学家以及月球探测委员会为NASA提供相关建议,在具体撞击地点选择问题上进行决策。

    谈到全球探测战略,Michael Wargo 先生说,人类的探测战略首先选择了月球,但是全方位的战略不仅集中于月球,还包括火星等其他星球。参与战略研讨的的人员来自于航天局、商务人员,大学,研究所等各个领域,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不是我们怎么去做,而是讨论为什么去探测。 今年4月NASA已经召开了一个由14个国家的研究小组参加的会议,包括来自大学和公司的一些机构,对我们下一阶段更广泛的研究应该包括什么,探测目标是什么进行探讨。几天的会议过程中,我们已经列出了800多个科学目标,而且很多目标各个研究小组都是不谋而合,共同提出的。对于这些共性的目标我们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优化精选。NASA的顾问委员会,科学分委会也分担了相关的科学目标制订工作。计划于2006年12月空间探测研讨会期间形成基本的战略。

    “我们为什么探月”? Michael Wargo 先生进一步解释说,探月是要利用月球为人类未来进行火星探索做准备,从而扩大人类在宇宙空间的居住范围,最终实现人类向太空移民。

    提及与中国的合作,Michael Wargo 先生首先对中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表示赞赏。他认为,中国对于在航天领域的研究有清醒地认识与理解,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NASA十分愿意在航天领域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更多地合作。他认为,合作的基础是沟通,只有不断地加强沟通,进行信息共享,开放多方的合作途径,才能够使得合作更加深入和有效。在有关探月的合作过程中,NASA将会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航天局进行沟通,不断更新全球探测战略系统,通过机器人和人类共同探测,实现探月的目标。(陈宁)

 
 
 相关链接
· 中国将积极进行月球探测和火星为主线的深空探测
· 中意联合开发月球探测一机器人系统原始样机诞生
· 国家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与香港科大签署合作备忘录
· 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07年将如期发射月球探测器
· 专家科学解释“阿波罗”太空行走国旗飘舞之谜
· 中国科研人员将共享绕月探测的科学数据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