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教育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8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据悉,教育部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从“九五”期间的1.7亿元增长到“十五”期间的4亿元,从2006年起,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年度经费史无前例地增加到1亿元。教育部将通过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国共设立了14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全国65所高校,覆盖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几年来,教育部向这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投入近1.3亿元,带动各省和高校投入3亿多元,有力地整合了基地所在学校的科研资源。

    据介绍,教育部将从人才培养、岗位设置、成果奖励、物质支持等方面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持的力度,并调整评价办法,改变资助方法,改进管理办法,为鼓励潜心研究、出精品力作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中国教育报)

第二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
把名刊工程真正建成品牌工程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7月27日召开的第二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将名刊工程真正建成质量工程、品牌工程与放心工程,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李卫红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十一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强化质量观念,把提高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全面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突出工作重点,为提高高校社科研究质量提供有力抓手;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推进高校社科研究提供制度保证;此外,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卫红说,要认真总结名刊工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名刊建设的思路。名刊工程启动两年多来,提高了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并集合学校多个学科的优势,创办特色专栏,在改变学报“大而全”的现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此同时,确立开放理念,实行开门办刊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此外,逐步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提高了学术质量,有效防止学术不正之风和学术不端行为。今后,名刊建设要把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作为努力的方向。

    李卫红指出,当前高校名刊工程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社会服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办好高校社科学报。名刊工程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而光荣,希望进入名刊工程建设的学报能够闯出一条新路,体现示范效应,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水平。

    据悉,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子项目之一,名刊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在第一批11个学报和16个栏目入选名刊工程建设后,今年又评出8家学报入围。(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 教育部提出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特点
· 教育部:高校招生将实行学籍电子注册
·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暑期师生安全工作
· 教育部部长:我国大学科技创新亟待解决四大问题
· 教育部与中行签署中央所属高校助学贷款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