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辽阳市新梅社区当保绿员的李长久如期领到了当月工资。李长久曾是一名下岗工人,且患有腰脱病,他的妻子因体质弱不能胜任繁重工作,孩子正在读高中,家庭生活极其困难。为了保障李长久能够稳定就业,辽阳市白塔区劳动部门先后3次为他制定多套援助方案,直到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如今,他一家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李长久一家生活变迁是辽宁省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战役中切实构建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来自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目前,辽宁省已有12个市无零就业家庭,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这意味着,目前我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成为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平台。
在去年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基础上,今年辽宁省将建立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加以推动实施。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等原则,承诺为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在20天内提供岗位、帮助就业。
至此,一场旨在构建援助零就业家庭长效机制的战役在全省打响。依托遍布各社区、街道的劳动保障平台,全省统一建立了零就业家庭统计台账和数据库,完善了申报登记制度,实施动态管理,通过这一措施,对零就业家庭失业原因、技能特长、就业意愿和去向等做到了了如指掌。同时,各市突出了政府组织就业的优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人员、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等形式,保证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此外,各级政府还普遍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把服务工作做进每个零就业家庭。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辽宁省各市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援助一户”的目标,保持动态为零。据介绍,整个上半年,辽宁省新安置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达3.4万人。(记者 唐成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