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其他
 
十五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9日   来源:国防科工委

    记者从8月28日在京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五”时期,国防科工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大局、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维护国家利益,扩大国际影响,推动国防科学技术和重大装备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建立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合作关系,累计签订国际条约及协定107项,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渠道,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积极参与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并牵头成立了核、航天、民用航空分委会。加强出口管制法规体系建设,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了相关管制条例。高度重视防扩散出口管制工作,大力推行防扩散工作问责制。在有关防扩散等多边国际协议谈判和双边磋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平利用核能的能力显著提升,涉核热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切实履行国家原子能机构职能,累计签署核能领域的国际条约及协定70项,对外技术合作援助项目54项,通过千余人次的交流互动,提高了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和水平。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实验堆(ITER)谈判。中美核合作取得突破。中俄、中澳核合作稳步推进。中法、中韩、中日分别建立了部长级定期会晤机制和政府指导下的多层工作机制。中巴两国合作建设的恰希玛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恰希玛二期工程顺利进行,带动了国内200多家生产厂商的机电出口。秦山三期、田湾、大亚湾、岭澳核电站项目,通过引进技术与关键设备,积极消化吸收,提高了我国核电自主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的作用,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应对国际核领域的重大政治外交问题,在防核扩散以及和平发展核能、核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空间合作取得新进展,卫星出口和航天发射取得突破。切实履行国家航天局职能,先后与13个国家和空间机构签署了16个政府间或机构间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协定,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首次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全世界阐明了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基本政策和优先领域。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活动。启动了中国“空间碎片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建立。建立了中法航天合作联委会。成功发射了中巴资源卫星01号和02号。与欧空局首次合作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与俄罗斯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签署了通讯卫星在轨交付合同,民用卫星实现了整星出口。成功发射了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重返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取得突破。

  航空合作成果显著,合作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成立了中俄民用航空分委会。中法合作生产的1.5吨级HC120型直升机实现批量生产交付,是我国航空工业以风险伙伴的身份参与国际合作的成功项目。中巴合资生产的ERJ145支线客机实现小批量生产交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项目首次采用全球竞标方式择优选用系统设备,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在多个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L15高级教练机研制成功。民机市场开发工作取得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舟60飞机实现批量成交,累计出口成交32架,已交付津巴布韦、老挝共5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12系列飞机累计出口94架,运12 IV型、运12E型飞机实现首次出口。转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与波音、空客、庞巴迪、GE、普惠、罗罗、SNACMA等国际先进航空制造商开展了转包生产合作,并逐步向风险承包商、唯一供应商以及风险合作领域发展。

  船用技术引进成效突出,船舶出口成绩显著。加强了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OECD造船工作组的交流与对话;组织参加了新国际造船协定的谈判。会同交通部参与了国际海事组织《保护涂层性能标准》谈判。与日本、韩国、欧盟造船业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双边对话机制。通过与法国合作成功打入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船建造领域。通过与韩国联合进行30万吨VLCC、4250TEU集装箱船的基本设计和生产设计,现已实现该两型船的自主设计建造。引进国外柴油机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实现了大型低、中速柴油机的本土生产。十五”期间,我国出口船舶完工量累计2362万载重吨,2005年达到752万载重吨,年均增长率为25.2%;船舶产品出口创汇累计147亿美元,2005年达到4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4.7%。目前,民船出口已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2%,稳居世界第三位。

  兵器基础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全面推进,传统支柱民品出口快速发展。民爆产品“十五”期间累计出口5.4亿美元。兵器工业主导民品出口快速发展,民用车辆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嘉陵集团通过在境外建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形成了以拉美和东南亚为龙头、覆盖中东、非洲和欧洲的多元化国际市场网络;建设集团外贸出口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出口交货9.4亿元,出口国达到78个;长安集团以技贸结合的方式在孟加拉、越南等国建立了多个产销基地,通过技术、工艺的输出,带动了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市场已遍及40多个国家。

  军品贸易迈上新台阶,海外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取得成果。国防科工委军贸办公室认真履行政府职能,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监管,商业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扩大军品出口,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赢得国际声誉。主动参与海外能源和稀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国际工程承包成绩显著,先后承揽了伊朗地铁线、老挝及埃塞俄比亚水电站、苏丹大桥、安哥拉国家电视工程等一批重大的海外工程项目,拓展了国际合作的领域。

  智力引进与人才培训成效显著,委属高校国际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人才和智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研骨干人才。委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已与17个国家5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科研合作不断深入。各高校累计接待来访外宾12543人次,派出16255人次,接受各类留学生9069人,签署校际协议445个,主办国际会议167次,有力地促进了学术交流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完)

 
 
 相关链接
· 黄菊对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作重要批示
· 国防科工委召开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
·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将在未来15年实现五大方面跨越
· 国防科工委召开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