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记者从交通部应急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交通应急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连续几场台风造成公路水毁严重,海上也因此发生多起险情,但交通部门凭着长期建立起来的应急工作基础,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交通部共组织重大海上搜救行动672起,组织、协调各类救助船舶2538艘,飞机44架次,成功救助7619人。有关部门总结了应急工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是进一步健全了应急管理体制。通过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成立了以交通部为牵头单位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交通部成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其总值班室、交通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加强机制建设,交通应急整体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是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交通部制定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还制定了相关分预案。由交通部牵头,今年相继召开了两次海上搜救际联席会议。另外,交通部与国家气象局、信息产业部建立了海上搜救联动协作机制,与民政部、总参、农业部等部门的联动机制。目前,招募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从而,基本形成了“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交通应急工作格局。部水运司、海事局还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和预案。
三是加强预防预警机制和信息报告工作。交通部建立了防台防汛工作紧急会议制度。
四是加强了交通应急队伍建设。交通部加强了海事、救捞队伍的建设,一批大马力、抗风浪的船舶投入使用。交通部救捞局在北海、东海和南海组建了四个专业救助飞行队,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海上搜救体系。通过实行海陆空、大中小、远中近配套的多功能、多手段的发展,我国救助能力已有明显提高。同时,通过举行各类经常性演练,提高了专业救助队伍和社会救助力量的实战能力和救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