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驶过A20公路天山路口时,会发现路灯柱上高悬着一个类似监视器的长方形白盒子,这就是日前在沪试验成功的国内首个车流量检测雷达。不同于传统的地面接触式车流统计方法,它与车、路毫无接触,就能用一束微波将4到8车道上的车流信息“扫描”到“红绿黄”三色路况显示牌上,让你知道哪里堵、哪里通,准确率可达95%。
细心司机也许注意到,有的高架路面上横排着几个“圆环”,这是目前我国用以检测车流量的磁性线圈。车辆压上去时,线圈会产生电磁感应,记录信号后由地下电缆线传送。但安装这种磁环需临时封路、挖掘路面,而且因路面受损等原因,其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半,交通繁忙地段甚至少于一年。在车辆拥堵、车距小于3米时,其检测精度也会大幅降低。因此,近年来美、加等发达国家城市已逐步采用新的雷达检测方法。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创新研发的这种车流量检测雷达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频点选取、系统结构、算法、雷达专用芯片上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针对国内车速较慢、高峰时段较长等路况特点,解决了“洋雷达”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问题,特别是在车辆拥堵慢速行驶时的流量精确算法上有所创新。项目负责人、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孙晓玮介绍,该雷达成本只有国外同类产品一半左右,工作寿命大大长于“磁环”,不仅可以检测车流量、平均车速、道路占有率等,还能测出车辆是卡车还是轿车。
雷达波会不会危害人体或干扰通讯呢?一点不会。它的发射功率小于10毫瓦,远低于手机,所用频段为K波段,与手机和广播频率相差甚远,没有任何影响。专家称,由于“雷达眼”灵活机动,可无线组网,将它装在车上甚至随身便携,就能到任何一个路段检测车流数据,为路口红绿灯长短设置,以及车辆排放、噪音等环保监测提供关键数据。此外,还可应用于大型停车场的智能泊车引导等领域。
日前,该项目在上海A20公路历经为时一年多的外场试验后,已通过上海市科委验收。年内将进行精确测速试验,进一步减小体积、降低成本,并具备对超速车辆直接抓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