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国防科工委通过大力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一批骨干船厂批量建造能力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从而带动了全行业造船效率和效益快速提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2002年底以来,随着市场需求高峰的到来和船型创新的不断突破,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船型实现了批量接单,为深入推进造船模式变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防科工委抓住机遇,及时总结和推广重点船厂的先进经验,组织对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主要方向、重点任务、目标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积极支持骨干船厂开展现代造船模式相关支撑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并下发了《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从改造生产体系入手,以建造总装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为主要方向,引导全行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骨干造船企业抓住批量造船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加快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步伐。一批中小型造船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在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骨干造船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节奏明显加快,大批船舶提前交付,造船完工量连年创出历史新高。如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第一艘17万吨级散货船时,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是369天和109天,现在实现了双“60天”;大连船舶重工建造4250TEU集装箱船,从首制船起就创造了平均22天交一艘船的佳绩;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第一艘5688TEU集装箱船的总建造周期为497天,现在仅为171天。2005年,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和大连船舶重工的造船产量双双超过200万载重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已三年超过100万载重吨,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通过推进造船模式变革,提高生产效率,船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船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2点,比2000年提高了56个点。从其中最能反映生产效率的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看,2005年船舶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5839元/人.年,比2000年增长近2倍。全行业克服了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利润由2000年亏损2.58亿元到2005年盈利47.5亿元。船舶制造业一改长期亏损局面,2005年实现利润24亿元,对全行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59%。(陈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