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据统计,2005年全院共发表专著356部、学术论文4681篇、研究报告1290部、学术资料107部、古籍整理12部、工具书43部、译著97部。
一、以深入研究和阐述科学发展观为重点,积极开展理论创新,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新贡献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根据中央部署,我院有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有10多位学者担任相关课题的首席专家和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年,由我院具体负责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两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批重要阶段性成果。我院发表相关成果还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追寻马克思———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等10余部专著和《简评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结构演变理论(上、下)》等几十篇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院学者发表的《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等论文,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研究、阐释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研究。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我院学者发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对发展党内民主问题的若干思考》、《监督:预防与治理腐败之本》和《有限政府论:思想渊源与现实诉求》等几十篇论文,分别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院学者发表的《苏联兴亡史纲》、《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下卷)》、《中国工人———市场化的演变与趋势》等10余部专著,以及《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检讨》、《学习陈云同志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等几十篇论文,分别就如何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坚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用优秀科研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研究。2005年,我院经济学科片围绕重大经济理论和热点问题,先后发表了《把握宏观调控的来龙去脉》、《寻求新的突破: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对外贸易》、《人口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我国能源供求矛盾及其趋势》、《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等多份研究报告,推出10多部经济系列“皮书”。这些成果就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院学者完成的《农村改革攻坚》、《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研究》、《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等10余部专著,以及《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制度转型与政策建议》、《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的替代性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等几十篇论文,就如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言献策。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院学者发表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立法理论与制度》、《举证责任及其分配标准》、《宪法人类学》、《债权担保的理论与实务》、《法律的政治分析》、《物权程序的建构与效应》、《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探究与认定》、《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及其治理研究》等学术成果,就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院学者发表的《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等成果,分别从就业与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阶层结构、民族宗教问题等视角开展研究,就如何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
———关于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与国际战略的研究。2005年,我院学者在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与国际战略领域,围绕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推出了70余部专著、600余篇论文和300余篇研究报告。其中有近30份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同志好评,为将我院建设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资料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我院的优势和特长,也是增强学术创新能力,不断完成高质量的对策应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文学语言学科。我院学者发表了《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20世纪外国文学史》(五卷本)、《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元代文学编年史》、《法国小说发展史》等20余部专著和300多篇论文、20余部译著、10余部论文集等。许多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被公认为是本学科的开创性成果,体现了我院文学语言研究的整体实力。
———历史考古学科。我院学者发表了《中国考古学(两周卷)》、《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中葡关系史》等40多部专著、《乾嘉学术编年》等10多部学术资料、《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4部工具书。2005年,我院学者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的完成,如“新疆昆仑山流水墓地考古发现”、“昆仑山北麓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发现”、“安钢厂区殷墟车马坑考古发现”和“汉长安城长乐宫五号建筑遗址考古发现”等,发展了考古学理论,深化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识,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哲学学科。我院学者发表了《西方哲学史》(多卷本)、《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逻辑哲学九章》等30余部专著,《哲学的未来观念》、《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等400余篇论文,以及1部古籍整理、20余部工具书,20余部译著等。
———经济学科。我院学者发表了《财富与发展———〈资本论〉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管理科学化与管理方法论》等10多部专著,《关于“无形之手”的经济学解释》等30余篇论文,《新编工业经济学》等10部教材和工具书《现代经济辞典》等。
———政法社会学科。我院学者发表了《明代司法续考》、《经济法通论》、《城市社会学》、《西方民俗学史》、《辽西夏金史研究》、《义都语研究》等20余部专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分类》等200余篇论文,以及18部学术资料、3部工具书、11部译著、15篇译文、9部教材等。
———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我院组织出版了《列国志》丛书58部,《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1部,并出版了工具书《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等。(周大亚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