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水利部副部长在中部崛起高层论坛郑州会议上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9日   来源:水利部网站

翟浩辉在中部崛起高层论坛郑州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中部崛起的基础保障

    各位领导,同志们: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中部地区崛起最基本的条件和保障。今天,中部六省党政主要领导聚会郑州,共商中部崛起大计。首先,我代表水利部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借此机会就中部地区的水利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水利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中部地区水资源有其特点:首先,中部地区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的年际变化较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上讲,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从空间上看,自南向北,年降雨量逐渐减少,省份之间年降雨量相差达3.15倍。这既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又容易导致干旱缺水。二是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区内有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流域,这四大江河在中部的干流长度达4327.7公里,占干流总长度的34%,支流更是不计其数,且江湖关系十分复杂,上下游相互关联,左右岸唇齿相依。这对中部六省团结治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水资源条件与生产力布局关系敏感。人水争地、产业争水,在上下游、左右岸之间水质污染和水环境保护方面互相影响,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特定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水利工作关系到中部地区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局,历来是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水利工作,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中部地区水利建设的投入,中部地区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800多亿元,占全国的49.8%,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水利建设对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了以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加固和治淮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开展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省总体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几年中部局部地区也发生过较大洪水,都没有造成重大灾害。二是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了小浪底、万家寨、江垭等一批骨干水库枢纽工程,中部地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能力得到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三是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中部地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着力抓好大型排涝设施的更新改造,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中部广大农村地区重点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电、血吸虫病防治等工程,这些工程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五是生态和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部分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中部地区以其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占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5%的经济总量,水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是,中部地区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是随着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对保障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五”期间,虽然加大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但中部地区的综合防洪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比较薄弱,尤其是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进行有效治理,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洪涝灾害依然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经济越发展,人口越集中,财富越增加,洪水的风险就越大,防洪的压力也就越大。二是随着中部地区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多水少的矛盾更为突出。特别是黄河、海河流域水资源极为短缺,不少城市供水保证率不高,农田受旱面积大,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严重,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是中部崛起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三是随着构建和谐社会逐步进入实践发展阶段,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改善生态环境提到重要位置。中部地区特别是淮河、黄河、海河以及长江部分支流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达标率较低,地下水过度超采,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解决好水生态环境问题。四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五是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建设很多水利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矛盾多、任务重。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水利任务更加繁重。需要从战略的角度高度审视中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和水利工作,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切实把握好中部地区水利发展的重点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在经济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快中部地区水利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继续巩固和加强中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深化水利各项改革,确保中部地区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基础和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加大防洪建设力度,保障防洪安全。

    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逐步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洪和灾害预警能力。遇设计标准内洪水能确保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能按照防洪预案,保证重要城市、重点地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为此,一要加强长江中下游、黄河中游、淮河等重要流域的干支流,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和局部山洪频发地区的防洪工程建设,力争2007年底之前基本完成淮河近期治理骨干工程建设。二要加快湖南皂市、河南燕山、安徽白莲崖等在建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其他控制性枢纽工程,提高中部地区对洪水和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三要加强长江城陵矶、黄河东平湖、淮河淮干蒙洼和城西湖、海河卫河上游等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中部地区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四要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防汛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洪减灾管理水平。

    (二)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推进电力、冶金、煤炭、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河南开封、湖北襄樊、安徽淮北、山西太原等节水型社会试点。二是加强重点水源与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设重要城市的备用水源,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和汉江下游综合治理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修建一批具有调蓄能力的供水工程。三是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四是继续开展干旱地区和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三)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时期解决中部地区283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到2015年基本解决中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中部地区列入规划的107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四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争取对河南、山西大型泵站进行改造,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及其它地区的涝区治理,开展中部六省中低产田尤其是产粮大县灌区的改造。三是加快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四是发展农村水电。“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要建设109个电气化县,新增装机56万千瓦,解决276万户以电代燃料问题和1031万人的用电问题。

    (四)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关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长江中游干支流、黄河中游干支流,特别是淮河上中游、海河上中游、巢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区的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力度,改善河湖水环境,提高城市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二是搞好城市周边地区、重要湖泊和平原湖洼地区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开展武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河南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加强山西、安徽地下水超采区的控制与管理。三是继续实施长江中游、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长江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和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搞好太行山区、大别山区、赣南山丘区等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改善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探索多层次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能源基地采煤对水资源破坏影响的补偿机制。

    三、进一步健全促进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中部六省水资源矛盾多、水利发展任务重,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借此机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水利规划。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依据和龙头。中部各省要重视水利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好本省内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还要做好区域水利规划与流域水利规划的协调,上下游统筹兼顾,左右岸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团结治水。要依据流域综合规划,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水能资源开发、水资源保护等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与调控约束功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渠道。中部地区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中央和各地都要想办法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对国民经济全局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防洪、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提高中央投资比例;对中部六省范围内的蓄滞洪区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加大中央补助力度。中部六省也应加大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保证水利建设投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逐步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积极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央和各省都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完善占用基本农田灌溉设施的补偿机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明晰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民营水利”,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与改革。按照国办发[2002]45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各地要抓紧落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规范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和管理经费来源,积极推动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工程维护管理,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深化水价改革,逐步推行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等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

    各位领导、同志们,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全国人民关注。水利部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加强指导,加大支持,搞好服务,加快中部地区水利发展,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 水利部农业水价两项政策调研组一行到浙江省调研
· 水利部开展淮河流域重点项目水土保持执法检查
·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伙伴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 水利部部长谈农村饮水安全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 全国水利系统"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