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独特的生态和地理环境,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的生产创造了优良条件。近年来,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成效,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大,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辣椒、茶叶、优质米、特色果品和蔬菜、畜禽产品等特色优质产品发展迅速。以辣椒和茶叶为例,据2005年当年统计,全省辣椒种植面积达到210万亩,产量139万吨,辣椒加工企业达到近70家,加工业产值达10亿多元;全省茶园面积66.77万亩,茶叶总产量18584吨,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精制加工能力接近1万吨。
“十五”期间,贵州省农业、林业和生态畜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都匀毛尖”、“湄潭翠芽”、“从江香猪”等17个产品申请了地理标志,获准12个,农产品注册商标申请量达到486件,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品牌。专利申请211件,授权134件,是“九五”期间的2倍。申请植物新品种25个,2个获授权。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贵州省油研种业公司选育出的拥有植物新品种权和发明专利权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推广,“十五”期间共创造效益达到16亿元。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得益于“老干妈”商标保护,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效益节节攀升,2005上缴利税1.8亿元,位居全国私营企业纳税第2名,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先进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如果农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农产品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相关联,则该农产品即可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贵州省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品种资源,以及长期的农业传统知识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是,这些特色优质农产品,包括一些获得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至今仍游离于地理标志保护之外,直接影响其知名度和“身价”的提升。在注册商标申请方面,受低水平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初级农产品申请商标注册的比例极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商标注册虽然相对较多,但商标培育意识尚显不足,表现为贵州省至今没有驰名商标,包括辣椒、茶叶、优质米、特色果品和蔬菜、畜禽产品等在内的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至今尚未成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认可的“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贵州省企业对知名品牌所具有的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品牌知识产权经营意识比较欠缺,极少有企业在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自主品牌的使用、在引进知名品牌方面下功夫。在着力于创建自主知名品牌的同时,引进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声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除了受品牌知识产权的制约外,也受到缺乏技术知识产权的影响。专利方面,发明专利比例不到10%,就连在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辣椒制品、保健食品和精制茶等技术领域,发明专利也是屈指可数。植物新品种申请方面,仅限于油菜、玉米和水稻3个农作物品种,其它农作物、林木尚未涉及,在影响到种子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
为了推进农业、林业产业化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贵州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的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实施品牌知识产权战略。发挥贵州省生物资源的特色优势,结合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立足“特色和质量”,大力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打造一批上规模、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培育,以辣椒、茶叶、优质米、特色果品和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力争尽快培育出一批驰名和著名商标。鼓励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的知名品牌,以质量为保证,提高产品信誉。提高品牌知识产权的经营意识,鼓励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促进品牌的使用。以辣椒制品、畜禽产品、调味品、保健食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自主创造、联合创造和引进技术知识产权并举,加快推进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以玉米、油菜、水稻、高粱、薯类等农作物和烟草、花卉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果树、蔬菜、林木、野生植物等为重点,推进特色优质品种选育,创造一批植物新品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