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日渐看好的市场前景,决定了旅游业必然会成为贵州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近几年来,随着建设旅游大省、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旅游品牌的创建取得成效。形成了“黄果树”、“遵义会议”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一大批旅游品牌正在创建当中。在首届中国消费者最喜爱品牌新闻发布会暨第三届中国用户满意品牌高峰论坛会上,黄果树景区荣登2005年“十大满意品牌”之一。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一批融合了传统和民族的特色优势、承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旅游商品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开展的2006“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活动,对提升旅游商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旅游商品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树立旅游品牌,是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品牌特别是知名旅游品牌的创建,一是要注重旅游商标申请,使注册商标成为品牌的法律保障,使贵州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惟一性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二是要加大对外宣传和促销的力度,提高以旅游景区(点)名称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服务商标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三是要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培育和提高市场信誉。树立知名旅游品牌的知识产权内涵,就是要培育旅游服务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对此,贵州省旅游业的认识还不到位。旅游景区(点)名称申请旅游服务商标较少,一些景区(点)名称被省外企业或非旅游企业抢注旅游服务类商标,造成这些经过长期历史形成和不断宣传推介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品牌,变成了他人手中的无形资产。据初步统计,贵州省164个旅游景区(点)中,有39个申请了旅游服务商标,仅占24%,其中的8个被他人抢注。旅游景区(点)名称所申请的旅游服务商标,由于景区(点)本身的知名度,以及随着旅游服务商标品牌价值的提升,其品牌资源的无形资产价值将得到提升。目前贵州省对旅游品牌资源的扩展应用不足,特别是没有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点)商标有效应用到旅游商品中。除“黄果树”等少数商标应用于卷烟等产品,创造出较高的经济价值外,其它的旅游品牌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应用。
打造旅游品牌,用精品塑造贵州形象,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旅游商品的开发。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造就了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通过发展承载民族民间文化的旅游商品,是体现特色、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目前,贵州省旅游商品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基础上的创新不足,使得旅游商品专利申请少,作品知识产权不多,没有地理标志申请。一些知名度较大的传统旅游商品,如“安顺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等,完全符合地理标志保护条件,但至今仍未取得这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护身符”。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知识、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旅游商品传承和创新的动力不足,知识产权市场秩序不规范,制约了贵州省旅游商品的发展。
为打造旅游品牌,培育壮大旅游业,《贵州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旅游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要加强宣传和指导,推进包括各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文化遗址和村寨、民族生态博物馆、特色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等在内的各级旅游景区(点)名称申请旅游服务商标。结合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引导旅游企业和有关各方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培育一批旅游服务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加快树立贵州省旅游品牌。加强规范和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和组织将知名旅游商标扩展注册为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产品商标。建立健全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承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的旅游工艺商品。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为主线,提升文化旅游内涵。鼓励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创造一批传统工艺品专利权;以规范质量为保障,推进一批传统工艺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在保持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推进一批传统工艺品申请、登记外观设计专利权和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