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至15日,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代表们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试点工作、八大区域气象中心明年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的建议和评估意见、明年的业务切换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出席了研讨会。
在此次研讨会上,相关单位对“三站四网”方案、国家气候观象台功能设计、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建设情况以及国家气候观象台台长选拔任用指导意见进行了介绍。
张文建就代表们研讨的有关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作了总结发言。他说,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三站四网”建设工作的认识。“三站四网”建设工作不仅是正在进行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气象探测系统几十年来面临的一次革命性的改革。它是体改的一项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是多轨道业务的基础,也是综合探测集约化的体现。二、“三站四网”建设要处理好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阶段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不能畏缩不前,又要切实可行,此次研讨会的重点是解决阶段性、可行性问题。三、“三站四网”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工作,国家、区域、省三级要上下联动,尤其在观测环境问题上,省级要更加积极主动,不能简单提出需求,向上一报了事。
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实施本着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原则。从2006年开始,整个建设周期为五年,其中一年试点(2006年)、两年建设(2007年-2008年)、两年完善(2009-2010年)。
明年,按照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建设原则,规划建设总数5个及以下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省(区、市)建设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规划建设总数在5个以上10个及以下的省(区、市)建设两个国家气候观象台,规划建设总数在10个以上的省(区、市)建设3个国家气候观象台。
关于2007年业务切换问题,国家基准气候站调整为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基本气象站调整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一般气象站调整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的,明年1月1日准时切换;从国家基本气象站和一般气象站调为国家气候观象台,从一般气象站调整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的,观测环境、场地完全符合业务技术体制要求的,明年1月1日准时切换,如果观测环境、观测场地不能保证的,由各省(区、市)局提出具体的站点及原因,于本月底前报监测网络司,监测司要提出解决措施,报局审批;调整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的,明年1月1日准时切换。各省(区、市)气象局应在业务切换前安排准业务试运行,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提出应对办法,确保顺利切换。(冉瑞奎 刘晓林)
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切忌“三大误区”
10月15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在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研讨会上强调,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切忌步入“三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国家气候观象台就是原来“基准站”的改版。
国家气候观象台不是对原来国家基准气候站的修补,它是对地球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开展长期、连续、立体和综合观测,并开展资料分析、评估研究和提供服务的平台。它不仅仅是地面观测,还包括探空、雷达、飞机等多圈层观测系统。
国家气候观象台的任务包括:地面基准气候观测、地面基本天气观测、近地层通量观测、地基水汽观测、大气成分观测、冰川冻土积雪观测、基准辐射观测、风能观测、高空气候观测、地基空间天气观测、卫星遥感-地面综合观测和真值验证以及其他观测;根据气象观测业务需求发展、布局设计和集约化理念,尽量多地承担雷电观测、风廓线观测、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探测、激光雷达观测、GPS/MET以及天气雷达观测等业务,逐步发展成为高度集约化的地球系统综合观测大平台;根据一站多能原则,国家气候观象台同时具备国家气象观测站的主要观测功能,为天气预报和服务提供观测资料和产品。
为确保观测环境不受影响和破坏,确保观测仪器设备的安全稳定和观测数据的高精度、高可靠,国家气候观象台的业务全时值守,观测环境全景监视,观测仪器设备运行全过程实时监控。
第二大误区:249个站点已经确定,坐等建设就行了。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设260个左右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目标,目前确定的有249个。张文建说,世界气象组织认为,由于观测环境变化、破坏所造成的误差通常大于仪器观测误差,可以完全淹没气候变化的信号,所以环境选择和保护是气候观象台的首要条件,目前确定全国249个观象台,在建设阶段要逐个进行环境评估,环境要求满足一个、建设一个,不满足环境要求的坚决调整。观象台建设一定要观测区、值班工作区、生活区分开。
第三大误区:建设成功以后,沿用原来的业务流程就行了。
据介绍,建成后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将配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观测仪器,地面基本观测采取多传感器或双套运行等方式进行观测,确保气候观测资料的可靠性、稳定性与高准确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向自动化观测发展,逐步取消人工观测。
具有探空业务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将施放高精度电子探空仪,测风技术体制由雷达测风为主逐步向由GPS测风为主的技术体制过渡,探测高度逐步提高到30-35千米,部分探空站增加臭氧、辐射等探测项目。
配置天气雷达观测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将从以往的定时观测向全天候连续运行发展,开展雷达组网拼图和定量估测降水及面雨量观测业务,要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站)降水进行对比,标定雷达绝对降水精度(研究型业务),要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站)和雷达降水产品,制作综合降水气候产品。
部分国家气候观象台根据气候系统关键区的观测任务要求,承担大气成分、生态与农业、海洋、环境、通量、边界层等观测业务,并配置相应的观测仪器和设备。而这些仪器和设备的观测精度、观测数据的气候代表性和可比较型、观测方法的操作要求等,均应满足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要求。
张文建说,按照”集约化”理念, 整个国家气候观象台都要建立全新的业务流程, 并要不断生产产品。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将实现从手工劳动型向分析加工生产研究型转变。(冉瑞奎 刘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