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举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1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10月29日,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理念、手段及其机制进行交流。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在报告会上指出,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有效途径。

    赵学敏说,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的10%和14%。然而,由于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为保护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不同的保护模式。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措施。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进行就地保护;二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繁育中心等,进行迁地保护;三是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遗传资源。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他认为,为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还需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与我国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协调一致。

    在谈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时,北京大学教授谢凝高提出,“不是所有的自然遗产今天都要利用,我们在自然发展的规律性还未找到时,还要考虑到资源的未来利用”。他说,在保护区内,要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生态价值高的地区只对科学研究者开放;特殊景观区可供人游玩欣赏,但不能有过夜设施;区内服务区只设简单的过夜设施;一般控制区中原有住民生产活动要受控制。

    谈到保护区的体制建设,来自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陈佑平介绍说,王朗保护区通过建立监测巡护数据库与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享保护区数据,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并利用这些科研合作项目向游客介绍科研知识,促进环境教育开展,为营造生态旅游打下品牌,带动了社区经济发展,初步建立起社区参与保护的新机制。

    据了解,截至2005年底,我国林业部门共建设和管理1706处自然保护区,占全国自然保护区2349处的72.6%,同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小区45439处,基本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 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区徽正式发布
· 《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一书在京首发
· 我国结束依靠野生大熊猫个体维持圈养种群的局面
· 林业局宣布正式启动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
· 林业局宣布启动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率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