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国尼泊尔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表彰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会见并宴请与会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尼玛次仁、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分别讲话。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测绘局、解放军总参谋部、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和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先进个人以及各联检组特邀代表等参加大会。与会领导向4个先进集体和22名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牌、奖金和荣誉证书。其中,国家测绘局所属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尼边界第三次联检信息系统开发组、国家测绘局第一地形测量队中尼联检中队和11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中尼边界全长约1414公里,是我国与邻国已定陆地边界中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边界之一。边界地区大部分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野外作业条件极为艰苦,不少地段为生命禁区。中尼两国于1961年签订边界条约,1963年勘定边界。1978年和1988年,双方分别进行了第一、二次边界联合检查。边界联合检查是指相邻国家在边界勘定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共同对边界线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持边界线走向的稳定、准确和清晰。此次联检对全线98棵界桩进行了维护,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精确测量了全部界桩位置,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对相关边界事务的数字化管理。
根据中尼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方共同派人组成联检组,野外作业由中方负责实施,尼方检查确认。中方联检队员由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和陕西测绘局派人组成。为了完成野外作业任务,双方联检队员顶严寒、冒风雪、战缺氧,在人类生命禁区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经过双方联检队员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努力,联检野外作业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圆满完成。此次联检野外作业不仅提前完成了既定任务,并且找到了1963年勘界以来一直未发现的两棵界桩,填补了第一、二次边界联检遗留的空白。
作为此次中尼边界联检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国家测绘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设立了专门机构中尼边界联合检查测绘办公室,指定陕西测绘局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派人承担界桩的实地测量及内业成图工作。在联检测绘工作中,测绘人员成功应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高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联检工作效率,减轻了联检人员的野外工作强度,降低了在恶劣条件下作业的危险性,充分显示了我国的测绘科技水平。
本次中尼边界联检测绘是对测绘工作者思想素质、工作作风和技术能力的一次检阅。在野外作业中,他们发扬“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与其他联检人员一起, 在中尼边界地形险峻、环境复杂、高寒缺氧的恶劣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挑战生命极限,圆满完成中尼边界联检外业工作,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中尼边界联检野外作业中,中尼双方采取了独特的联合工作模式,双方联检人员常驻中方境内,共同作业、共同生活。在具体工作方法上,由中方负责完成所有界务工程和测量工作,尼方负责检查确认。这一工作模式的实行得益于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友谊和合作互信,也是我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中尼边界联检野外作业的圆满完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中又一次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
在测绘技术方面,此次联检采用基于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的界标位置测定与解算的最新测绘技术手段,精确测定界桩坐标和高程,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此外,此次联检还开发了中尼边界地理信息系统,辅助联检有关工作的实施。该系统是我国首次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边界联检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为联检人员实施野外测量和内业成果整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并将运用于日后的中尼边界管理,对提升我国边界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西藏自治区外办主任索朗介绍了中尼边界第三次联检的工作情况,中尼边界第三联检组组长赤烈坚赞代表获奖集体和个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