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中国气象局实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八条轨道建设以来召开的第一个全国业务轨道大会《第一届全国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与技术交流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李文华做题为《生态学的发展及其与气象学的融合》的报告。会议提出结合实际、统一思路、协调行动,大力发展研究型创新型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加快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建设步伐,同时明确了2007年主要工作计划及完成方式。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国家气象中心及相关单位主办,是中国气象局对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共性技术与方法的交流与总结。会议明确了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各区域气象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局的主要负责人,成立了由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为组长的管理组和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毕宝贵为组长的技术组。其中技术组下设11个项目组,分别由国家气象中心、甘肃、贵州、青海、辽宁省气象局牵头负责,将在2007年度完成生态气象背景数据库建设;草地、森林、植被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开发;中国典型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性业务开发;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系统的可视化与网络运行平台建设等生态气象开发建设;以及完成北方低温冷害(含霜冻)、华南寒害、农业干旱、大城市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技术开发,完成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全球主要产粮区粮食产量预报、主要水果产量业务预报、重大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业务预报的技术研究开发,建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综合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建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服务平台等农业气象开发建设。
许小峰在讲话中提出,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是一条新型轨道,业务发展模式相对不成熟,希望生态与农业气象科技人员能够通过此次会议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明确发展思路,规范业务流程、完善技术标准,完善过程,大力发展研究型创新型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加快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建设步伐。
许小峰表示发展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服务需求和服务对象,树立大生态、大农业的理念,针对需求进行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建设。二是要扎扎实实进行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设计,从如何进行观测监测、数据的传递到开发服务产品每一步都明确,重要业务要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三是要注重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科技内涵,积极探求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四是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大气环境入手研究生态与农业气象系统的建设,发挥气象部门的特长,体现气象服务的特色。五是要不断开阔思路,建立创新型研究型业务体系,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建设既要体现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各省(区、市)气象部门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制定发展规划。
会议共收到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轨道设计与建设方面的报告近80篇,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的120余名专家将在两天的时间里围绕遥感监测、农业气象业务、生态气象业务、轨道建设问题开展专题技术报告交流及研讨。(林 琳 毛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