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中科院举行和谐社会建设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论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0日   来源:中科院网站

    11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和谐社会建设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论坛”活动。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冯之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中科院科技政策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毅作了主题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李小文,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及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在京科研机构的部分领导、专家和首都新闻界的记者参加了论坛。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科院资环局局长傅伯杰主持论坛。

    李家洋在题为“加速中科院资源环境科技领域创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也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无不事关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也在制定2006到2020年的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系统认知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变化规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决策依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重大科技问题,为资源节约与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长周期气候预报等提供新的方法、技术与手段。

    他还透露,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在资源环境领域还要新建2个研究所、共建6个研究中心,即城市环境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中心、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中心和水资源研究中心。这些新建的科研机构将集中优势力量,以我国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与国家其它创新单元联合协作开展研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冯之浚在题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文化”的演讲中针对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他通过大量实例重新评价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倡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陆大道院士在演讲中尖锐地批评了当今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中出现占用土地、破坏资源环境的现象。他指出,今天我国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布局呈现出严重的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承受压力过大等问题。国务院近年来,曾三令五申控制开发区和城市土地占用的情况,但城市“大”规划和建成区蔓延式大扩张的现象还在继续。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地区政府领导人和规划工作者对我国国情和城市化道路缺乏清楚的认识。我国现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总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很小部分。因此,我国的城市化不能走美国那样的蔓延式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标准也不应该搞的过分豪华和奢侈。根据国情,我国必须科学协调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遏制这种蔓延式城市化发展态势,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会遇到哪些来自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呢?牛文元在演讲中列出如下几个方面:生态赤字、环境欠账、资源稀缺、全球变化、人居危机、生态系统劣质化和地缘生态矛盾加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保持一个“生态平衡”,它是维系全球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第一杠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天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全球承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我们所欠下的“生态赤字”应当与“财政赤字”一样被充分注意到,才能使我们的未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目前,建立一个我们所需的,生态安全的社会,还必须克服的五大瓶颈问题,即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背离、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背离、环境容量无偿占有与自觉养护的失衡、经济运行成本外部化导致 “制度失灵”、全球尺度的“地缘生态”冲突与矛盾的问题。而解决之道是,要始终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对自然的索取与回馈相适应,构建出节约型生产与消费体系,建立生态城市与生态乡村,以及成熟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化,这才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节约型社会,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王毅在演讲中指出,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五大支撑体系,即资源效率倍增的节约型生产体系、节约型城市化模式、节约型消费体系、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其中,节约型社会技术体系的重点领域应该放在资源效率技术研发与示范、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环境与人体健康、全球变化适应与减缓等问题上。此外,还需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减少法律法规间的冲突,废除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其次,要建立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特别是资源定价制度和全成本的污染付费制度。第三,要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和完善行业资源环境绩效标准、标识、认证制度,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的限值标准强制执行的时间表和配套财税激励政策建立鼓励公众参与的机制。

    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遥感应用所所长李小文院士、地理与资源所党委书记成升魁、大气物理所所长王会军先后发言,他们就以上专家的见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科学与人文相互协调问题、遥感技术应用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表示,论坛活动邀请本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对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发挥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大家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够定期开展。(段 煦 张 琨)

 
 
 相关链接
· 中科院副院长:我国完全可以建成自己的创新体系
·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盲文印刷系统
· 中科院科考队完成可可西里北线考察 将考察南线
· 中科院领导会见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行主任坎贝尔
· 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发现涟湖与月亮湖连为一体
· 中科院组织全院50个所参加第八届全球视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