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全国已有8万社区志愿者组织和1800万社区志愿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5日   来源:民政部网站

    今天(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中国社工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联合举办“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情况分析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规范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工作处汤晋苏处长授权通报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情况,通报指出:

    (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社区志愿者组织建设逐步规范。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等各种形式的志愿者组织纷纷成立。如广州市已有8个区和县级市成立了义工协会,114个街道成立了义工联络处,1139个社区建立了义工工作站,每个街道、社区都建立了治安、敬老、帮困助残、医疗卫生、环保、科普等6支以上的义工专业服务队;深圳市在1989年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1990年6月注册成立志愿服务团体,到2005年底,已拥有55个志愿者服务中心,280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31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网络。

    二是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等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许多地方逐步将社区志愿者的登记注册、持证上岗、服务记录、行为规范、学习培训、表彰奖励等用制度固定下来,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发展。通过制定“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站工作规范”、“志愿者服务站管理制度”、“志愿者服务守则”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运行机制。今年6月,中国社工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开展的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为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从全国来看,主要做法:(1)丰富社区志愿者的注册手段。依托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社区综合服务站建立志愿者登记站;发挥管理型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骨干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分布在群众中的个人登记点和服务的核心骨干;推行电话登记和网上登记,设立志愿服务热线电话,并在社区服务网站上开设网上登记窗口。(2)加强对注册志愿者的信息管理。一些地方建立志愿者信息档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登记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领域等,并进行分类管理。如青岛市研发“志愿者管理系统软件”,针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的实际需要,开发设计了“注册志愿者管理平台”,使社区可以对全市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服务特长和服务意向等详细情况进行注册备案,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服务需求和服务意向得到同时满足。

    三是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在一些地方开始建立。如上海、北京、深圳、青岛、杭州等市志愿服务工作,突破了原来“运动式”公益服务的传统做法,运用政府主导,社团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公益服务机制,推动各类民间组织成为在政府和企业之外,服务公共职能的重要力量。率先探索了“政府委托代理”、“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运行机制,实现了对政府公共职能的有效补充,进而争取政府的税收、财政支持,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四是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拉开序幕,社区志愿服务走上法制化轨道。全国第一部全方位规范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已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它明确了志愿服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完善了志愿服务的评价和奖惩机制,规范了志愿服务事业。2005年11月25日,吉林省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吉林省志愿服务条例》。广东省拟于今年出台《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从制度上规范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主体多样化,扩大服务范畴。

    (二)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全国有社区志愿者组织8万个,社区志愿者1800万。随着志愿者活动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而且受到中年人、老年人的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如,上海市建立的志愿者服务总队有722支,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40938个,全市注册志愿者200多万;福建省共有各类志愿者22万;河南省现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4125个,社区志愿者13万多;黑龙江省培育起各类志愿服务队伍6300多个,发动志愿服务达32万人次;宁夏有各类社区志愿服务队伍971个,志愿者60295人;山西省共有社区志愿者86347人,其中注册的志愿者队伍241支,9167人;新疆拥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万多支,长年从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人数,已达15万人。

    (三)社区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基地建设逐步拓展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失业贫困、收入差距、人口老化、心理危机、青少年犯罪、人际关系淡薄等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并呈现日益复杂多样的特征,众多人群迫切需要社会关爱和实际帮助,大量社会公益、公共管理和社会援助工作,急需社区志愿者的广泛参与。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广泛涉及社区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覆盖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各个方面。许多地方的社区志愿服务围绕社会公益、公共管理、社会援助和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就业援助、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人口计生、社区矫治、群众文化、科学普及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同时,许多地方注意对各种服务需求、服务对象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招募和培训志愿服务力量,为每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服务计划。

    社区志愿服务的站点和社区志愿服务基地,是组织、协调和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是社区志愿服务有形化的体现。许多地方采取联合建站、依托建站、建基地等多种手段,加大整合社区资源的力度。在社区内各类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单位,都建立了站点和基地,打造了“志愿服务圈”,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许多地方通过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向基地受助者集中,在服务基地集中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从而使以往的“运动式”志愿活动提升为“经常性”的服务。如,上海市普陀区将全区的11个经常性捐助接收点、10个爱心慈善超市、22所养老机构、100个老年活动室、20多个群众健身点作为“义务服务基地”。

    (四)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不断创新

    各地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突出志愿服务特色,创新服务形式。如上海、天津、浙江、江苏、江西、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新疆等一些地方,以传统的体能型服务为基础,又发展形成各类技能型和智能型服务,并将志愿服务纳入更大的工作体系,即社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的实践优势,由职业社会工作者发展、指导、联系和服务志愿者。既积极倡导志愿者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又能克服志愿服务随意性大、缺乏专业训练和资源不足等问题。上海市卢湾、浦东、普陀等区,通过社工队伍的发展,指导社区志愿者队伍,初步形成了社工、志愿者互动开展专门服务的新局面。许多地方还针对突出的社会问题,建立相应的社区志愿服务形式。如,吉林省绥化市、伊春市把社区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应急动员机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结合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在消防、抗震、交通、气象、公共卫生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有些地方针对本地实际,打造出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如,青岛市推出了“朝霞重晚晴”助老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志愿者与社区内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三无”老人,定期开展结对服务;青岛市市南区的“绿色义工”,作为志愿者工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新的理念和管理机制,引导广大居民踊跃投身到保护环境和社区服务中,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实践形式;北京、上海、重庆、江西等地的一些社区,建立“时间银行”度、“爱心储蓄所”等储蓄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予以记录、储存,在志愿者回报机制的建立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初见成效

    加大媒体对志愿者的宣传报道力度,塑造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发志愿者自主意识和发自内心的参与热情,使人们自觉地参加志愿服务,这些工作已在许多地方相继展开。如,安徽省志愿者协会努力创办高质量会刊,充分发挥其宣传、导向作用。自2005年创刊以来,共创办18期。这种采用社区志愿服务专门刊物的形式,加大了宣传力度,对志愿者组织网络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展开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
· 胡锦涛亲切看望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队员
· 全国1000多万社区志愿者参加"国际志愿者日"活动
· 上海开通世博知识普及热线 可进行世博志愿者报名
· 全国首家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在上海成立
· 广西柳州市:20万青年志愿者为构建和谐社区服务
· 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招募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