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农业科技攻关的支持下,我国农林重大病虫灾害生态调控和治理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农林业的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
研究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性出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针对不同生态区农业生产水平和特点,生物群落和病虫草鼠害的种群结构差异,建立了以优化作物种类、调整品种布局、轮作换茬、种养结合、水肥管理、高茬收割、草膜覆盖、深坑栽植等生态调控措施为核心,以有效压低虫口密度、降低菌源基数、抑制杂草生长,降低病虫草鼠变异频率、稳定病虫草鼠种群结构为目标,制定了相关技术规程,辅以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使稻、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增产效果显著。利用生态调控方法,发挥生态系统和农作物自身控害作用,实现了农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应用的新突破。
目前研制出了4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1种适口性好、无残留毒铒的植物源与抗凝血杀鼠剂氯鼠酮的复配剂,1种对人类安全、对抗凝血杀鼠剂具增效作用的增效剂与溴敌隆的复配制剂,1种能提高农药药效、降低农药用量的新型表面活性剂“9708”;研发了3杀虫剂、1种杀菌剂和4种稳定性高、适口性好、毒性适中、没有二次中毒的杀鼠剂等新型植物源农药。
确立了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和光肩星天牛在我国的生态地理水平风险预警和识别图式。提出了一批林木病虫害检测监测新技术,建立了风险分析量化指标体系。初步解决了人工大量繁殖林业害虫天敌的难题,研制出了有效成分活性更强、释放期更长的松褐天牛缓释型引诱剂,筛选出了对华山松大小蠹和红脂大小蠹具有不同控制功效的信息素。明确了杨树天牛的生态控灾阈值;创造性地提出了“镀锌钉”补锌技术,建立了杨树天牛生态控制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为农林业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