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主持召开第32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等事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发展,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目前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走上了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之路,有力地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会议指出,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是落实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是加快农村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之策,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现在,时机已经到来,必须不失时机,紧紧抓住,稳妥推进。一是抓规划。要着眼于市场需求、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化对各地农村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的认识,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产品和产业布局。二是抓引导。通过信息、规划、市场和扶持政策的引导,使各地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走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的发展路子。决不能搞简单命令、包办代替。三是抓服务。重点加强信息、科技、金融、销售、人才技能培训等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全方位的服务格局。会议决定,在全省选择1000个村进行示范,并通过扶持和引导,积数年之努力,在示范村周边辐射带动10000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聚集,形成区域规模优势。会议原则通过了《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并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论证完善报审后,下发施行。
会议指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改革举措,要通过合理分离公益型和经营性服务,经营性服务要按照市场化手段进一步搞活,公益型服务要通过改革增强活力,理顺管理体制,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加强基层,优化队伍,使真正懂专业、会服务的农技人员面向农业和农民,使公共产品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会议认为,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事。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市场监管,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为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会议决定,省政府建立种子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指导改革顺利进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郑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