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东北地区强降水和强对流等极端灾害性天气过程,更好地满足预报需求,做好技术支撑服务,促进科研和业务的结合,气科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12月15日在举办了东北灾害性天气过程研究和预报学术研讨会。来自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的气象台台长和一线首席预报员及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科技处领导出席了会议。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重工业基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区计划的启动,东北地区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后又一个重点经济增长区。然而,地处中高纬度的东北地区也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区,东北暴雨除了区域性或者特大范围的暴雨之外,更多的是局地性暴雨。其独特的天气气候特点,需要专门深入研究方可揭示该地区灾害性天气的特征与规律。目前,对该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出现的规律、大尺度环流背景、强暴雨天气系统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的物理过程等问题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了对这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水平与实际的业务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突发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和落区重复的大暴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预测能力,在预报的时效、强度、落区以及定量化和客观化方面还不够理想。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气象台的台长及一线首席预报员详细介绍了冰雹、暴雨、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系统以及东北冷涡等发生在东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的主要特点,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省(区)的大气探测系统建设情况,并提出了业务预报中的难点以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能够将先进的预报技术在三省一区推广应用,以期提高该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业务预报能力。三省一区的业务骨干也希望能够在灾害性天气的分析、预警和预报等方面与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借助实验室先进的理论技术条件改进本地区的天气预报水平,提高对东北冷涡及其造成的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的认识水平。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以雷达、卫星探测和稠密观测网为核心的现代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加强,现已具备了对东北强降水天气系统进行中尺度结构机理及其预测方法研究的条件和能力,只有通过多单位多部门的分工协作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东北暴雨的预警预测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预测方法。 (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