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如火如荼,技能培训热火朝天,科技养殖繁育旺,多种果蔬多卖钱……今年,青海省农牧民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推动下,实施科学养殖、科技种植,扩大劳务输出,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今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多项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整合22.8亿元为全省农牧民办10件实事,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全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全省深入实施农牧民培训工程,强化农牧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经济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培养了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同时努力开辟劳务市场,优化务工环境,疏通就业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坚持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全省共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农牧民40多万人(次),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6000多人。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4.5万人,实现转移3.65万人,就业率达81%。
以“扩优提质”为核心,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以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584.8万亩;全省涌现出400个“一村一品”村,特色蔬菜、果品基地达18万亩;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万栋,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67万户。全省农作物订单面积达154万亩,在19个县(市)的128个乡、镇,近6万农户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多万亩,建设农业示范点244个。
迈入市场化的畜牧业是农牧民增收的又一主要来源。今年,在全省154个乡、809个村通过整村推进的方式,集中推广良种养殖,仔畜繁活多,牛羊贩运育肥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共育活各类仔畜776万头只,仔畜繁活率达69.88%。
忙碌的班仲营人
室外冷风嗖嗖,寒气袭人,但在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的蔬菜温室大棚里,却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卷草席、摘西红柿、撒菜种……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又大又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村民马宏动情地说:“以前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又没有副业,收入很低。从2002年盖起了温棚到现在,按照每年种植西红柿、黄瓜、叶菜三茬算,仅种蔬菜就能收入6000多元呢。”
沿着班仲营村干净整洁的巷道,我们来到了马宏家。新立的大门上“万事如意”格外醒目。78岁的马文忠喜滋滋地说:“你看,新修的猪圈、沼气池、水泥巷道……我们还要盖楼房哩。”儿子马宏接过来说,村里道路硬化后,为方便进出车辆,我就先把大门翻修了。
原来,2003年冬天,马宏参加了县里组织的“阳光工程”的驾驶员培训班,拿到驾驶证后,他筹资1.4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车,做起了贩卖蔬菜、粮油的生意。他收购当地温室蔬菜,拉到湟源、互助、门源、西宁等地出售,然后从这些地方收购粮油,贩卖到湟中小寨、城北区三其等地的粮油加工企业,再从这些企业中购进麻渣等饲料养猪,每年净赚近3万元。“一年到头,温棚、跑运输、养猪,一家人各负其责,忙忙碌碌。明年我还想重新修建一座大点的牲畜温棚,扩大养猪规模。”马宏指着家门前的一块空地笑着说。据班仲营村党支部书记刘荣介绍,全村276户,有蔬菜温棚321座,95%的农户从事温棚种植,家家有沼气池,户户喂养猪,少则两头,多则20多头,全村近百人从事泥瓦工、电工、抹灰、水暖工、驾驶员等建筑、运输业,靠技术外出打工。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30多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虽已是农闲时节,但在班仲营村的巷道里,却只能看见几位老人和穿着旱冰鞋嬉戏的儿童。 (记者 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