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又一年。盘点2006年人事人才工作,用“扎扎实实”形容可谓恰如其分。公务员法实施迈出实质性步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这两件大事成为今年人事人才工作交响曲中最响亮的音符。
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在点点滴滴的人事人才工作中,使即将过去的2006年显得格外有分量。
公务员法实施干部人事管理进入“有法可依”时代
2006年1月1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多年的结晶——公务员法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从此进入“有法可依”时代。
为做好实施工作,确保入轨运行,中组部、人事部专门开会作了部署,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协调小组明确有关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研究制订方案,专题会议部署,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协调指导,扎实推进。
公务员法培训工作实现全员轮训。全国600万公务员系统学习和了解了这部属于自己的法律。
按照立法规划,人事部研究拟定了10余个配套法规草稿。其中,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录用规定和考核规定已基本成熟。
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顺利实施。其中,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实行国家统 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的规定,同时解决现行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面临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确保人民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随着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下发,我国事业单位7个行业的改革实施意见全部出台。这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
2006年,全面推行聘用制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9月份,全国已有51%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人员聘用制,59%的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其中,有10个省市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和人员已达到了80%以上。
事业单位进人开始有“规矩”。人事部发布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除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和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外,事业单位招聘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均应面向社会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
在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2006年,涉及3000多万人切身利益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正式启动。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不仅为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已进入起草过程。这将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总章程,从而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告别无法可依的状况。
酝酿新政职称制度改革提速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人事部形成了职称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路,给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带来了无限希望。
对于广受人民群众关注的工程师制度改革、调整职称外语考试等突出问题,2006年,人事部加强了政策研究。部分省、市已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结合试点有所扩大。更多的中小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获得了评价教师的权利,大大激发了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活力。
人事部今年还组织实施了35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初步清理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目前,人事部等主管部门已在工程、经济、卫生等专业技术领域建立49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专业技术人员交流与合作,从12月起,台湾地区居民也可以来大陆参加注册建筑师统一考试了。这无疑为台湾居民今后在大陆进行工程设计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服务“新农村”2万余大学生到基层“三支一扶”
2006年,围绕大学生就业,人事部可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作出了不错的文章。
“两会”期间,人事部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启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此举为部分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盛赞,称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之举”。
截至8月,全国已有25821名高校学子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等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各地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如北京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选拔“大学生村官”,陕西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公务员考录继续向基层“倾斜”:许多省级机关加大了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中央机关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已占40%。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形成这样的共识:基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梯。
此外,人事部还初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启动了建设千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基地工作,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另辟蹊径。不少毕业生在见习过程中实现了成功就业。
激发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亮点不断
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对此,人事部门责无旁贷。
2006年,人事部出台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博士后特别资助计划,用于鼓励博士后开展自主创新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留学人员回 国工作“十一五”规划则明确,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重点引进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等急需的紧缺人才。
致力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才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即“653工程”)在运行一年后有了良好开局。目前,工程已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五大领域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今年,人事部按期选拔了3841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530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我国人才队伍的“国家队”又壮大了几分。
“领军人才”培养今年也呈现“加速度”发展。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已经遴选了108名“地方队”队员,江西、湖南、河南等地领军人才的培养工程也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合作谱新篇
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聘请了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40万人次,其中,有49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被国务院授予“友谊奖”。这些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不仅为我国企业解决了不少关键的技术难题,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深圳人才高交会、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面向海内外人才的盛会,已经成为引进国际化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的窗口。
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今年,人事部共选派近4万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
今年,人事行政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扩大和深化。人事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启动中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项目。东北和西部等地区的千余名公务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将有可能藉此了解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人才网联盟人才开发一体化向深度进发
7月,泛珠三角九省区人才网联盟,成为一个覆盖九省区120万求职者的人才网络资源共享大平台。它与其后建立的山东半岛人才网似乎昭示了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与去年区域人才合作“遍地开花”的盛况不同,今年,人才开发一体化普遍向深度“进发”。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东三省、中部六省区、西部十二省区,各区域人才合作组织不断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着力。毕竟,携手是手段,效益是根本。
此外,长三角与东北、西北等跨区域合作取得进展。服务全国,逐渐成为上海人才工作的一张“新名片”。
耕耘殊为艰辛,收获自然丰硕。以上只是2006年人事人才工作亮点中的一部分。
此外,今年是百万裁军之后军转干部安置人数最多的一年,军转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实属不易。
人事部召开全国人才市场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使人才市场的公益属性和发展思路得以明朗,也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相继编制了“十一五”人才规划,绘就了今后5年人才工作的蓝图。
人事普法和人事立法进程加快。全国人事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启动。人事部制定了五年立法规划,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已分别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
可以说,在我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人事人才工作交出了一份相当可喜的答卷,也为明年工作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的召 开,已明确了明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再多抓几件实事,再上一个新台阶,人事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将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