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承诺十件实事落实情况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31日   来源:河南日报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从省直有关单位抽调56名机关干部,组成9个督查组,由厅级干部带队,于12月15日至25日,分赴18个省辖市,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现场核查、随机抽查、暗访调查等形式,对各地落实省委、省政府承诺十件实事的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共抽查了34个县(市、区)、167个乡(镇、办事处)、358个村(居委会);累计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91场;走访干部群众1498人;实地查看农村公路、安全饮水、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建设项目643个;发放调查问卷1558份。督查结束后,省委常委会议听取了督查落实情况的专题汇报。

    总的看,各地党委、政府对办好十件实事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效果显著,人民群众在十件实事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利益和实惠。据统计,今年全省县级以上财政共投入十件实事资金174.4148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入141.1192亿元,市级投入13.319亿元,县级投入19.9766亿元。目前,十件实事已落实到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办理结果是满意的。

    一、落实十件实事的基本情况

    (一)关于落实好对农民的补贴政策问题

    十件实事承诺:“筹措14.5亿元资金继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筹措3亿元资金继续对种粮农民实施良种补贴。继续对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建立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好村级经费和村干部报酬。”

    从督查情况看,这些惠农政策得到了很好落实。一是各地严格按照“一分钱也不能少,一户也不能落下,一天也不能耽误”的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好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工作。截至5月底,两项补贴共兑现资金25.74亿元,为历年最多。二是全省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面积3000万亩,补贴资金3亿元,全部落实到位。三是专用玉米良种补贴款2500万元,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四是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4300万元,已全部兑现到位,补贴农机具6066台。五是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共支出2.92亿元。其中,阳光工程培训任务25万人,发放培训券8400万元;劳务输出培训任务66万人,投入资金1.58亿元;扶贫培训任务20.7万人,投入扶贫资金5000万元。六是测土配方施肥共补贴资金3600万元,推广面积达到了2193万亩,203万农户从中受益。七是村级经费和村干部报酬11.4514亿元全部拨付到了乡镇,保证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罗山县尤店乡沈湾村郑德富享受补贴购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今年夏天就挣了5万多元,他兴奋地对督查组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我哪能买得起,更别说挣钱了。”杞县楚中村张培楼说:“现在种地不光发补贴,还教配方施肥,不种好地对不起政府。”

    (二)关于增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问题

    十件实事承诺:“安排资金14.5亿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281.1万人。“两免一补”资助规模和投入资金量居全国首位,基本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现象。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对党和政府的关爱十分感激。中牟县万滩镇娄庄小学三年级学生肖圣荣因贫困险些辍学,受到资助后重新走入学堂,她在一篇作文中深情地写道:“我终于可以像其他同学那样坐在教室里上学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关爱我的每一个人!”二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提标所需的1.7亿元资金全部拨付到位,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有了新的推进。目前,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已制订了实施方案,共安排6.5亿元资金,涉及项目学校4587所,改造D级危房123.7万平方米,建设校舍193.7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将于2007年6月底前全部完工,目前各地正在组织实施。四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配套资金已落实到位。建设项目涉及郑州、开封、濮阳、南阳、周口、驻马店6个省辖市的25个县。

    (三)关于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十件实事承诺:“筹措资金4亿元,再安排80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把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一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5个增加到65个,试点县的农村人口每人每年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一是8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目前,第一批4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已竣工或主体完工399所,完成投资2.1791亿元。第二批406所建设任务,已开工建设364所。鹤壁市2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工作将在年底前全部完成,届时将成为我省唯一全部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的省辖市。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有效。目前,试点县总数达到65个,覆盖4000.03万农民,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9%。试点地区群众平均参合率达到80.96%。参合农民每人每年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了40元。新乡市所属县(市)全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目前,共下拨省级以上救助资金4250万元,市县两级筹集4559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林州市城郊乡王家庙村岳春芹患病花去1万多元,报销了5234元,她激动地对督查组说:“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忍不住想掉泪,要不是合作医疗报销这么多钱,我真不知日子该咋过。”

    (四)关于切实改善农民出行条件问题十件实事承诺:“投资65亿元,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9万公里,解决好农村公路有路无桥、路宽桥窄、断头路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切实解决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

    一是超额完成了承诺的投资和建设任务。全省农村公路“村村通”累计完成投资68.8亿元,为年度投资目标的106%;完成建设里程3.1万公里,为年度建设目标的163%;新通水泥(油)路行政村1.5万个,为年度目标的150%。二是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已引起各地高度重视。按照《河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地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洛阳市为抓好农村道路养护工作,市人大正在开展立法调研。许昌市已初步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和养护组织,形成了县有所、乡有站、村有养护员的三级养护组织体系。新郑市将市、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农村公路管护出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可喜局面。

    (五)关于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和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十件实事承诺:“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重点解决沙颍河等6个流域的水污染和5个群区的大气污染问题。筹措5.4亿元资金,解决重污染及高氟高盐等地区15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

    一是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沙颍河等6个重点流域应关闭的30家企业已全部关闭,123家深度治理企业已完成治理任务的有87家,对其余36家依法实施了关闭、停产治理或限产限排。新密、巩义两个耐火材料群区应关闭的186家企业已全部关闭,765家限期治理企业已完成治理任务615家,其余150家自动关闭或转产。新乡、南阳、许昌3个水泥群区应关闭的79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已全部关闭到位。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和风景名胜区周围应关闭的42家企业已全部关闭,应停产治理或限期治理的208家企业,已有166家完成了治理任务,依法实施关闭、停产治理或限产限排42家。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过去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重现了“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南阳市蒲山镇是个水泥企业云集的地方,当地群众戏称:“家住在蒲山,出门捂住脸,吃饭捂住碗,一年吃块水泥板。”经过治理,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群众拍手称快。二是安全饮水工程超额完成任务。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5.619亿元,解决了15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群众欢欣鼓舞,齐夸党的政策好。范县辛庄乡张桥村群众过去喝的是苦咸水,硫化盐、氯化物、氟化物含量严重超标,全村有80人患肝炎、肾炎、罗锅腰、黄牙、偏瘫等疾病,去年30-50岁的村民中非正常死亡45人。今年政府帮助打了一眼372米的深井,群众喝上了甜水,打心眼儿里高兴。

    (六)关于加快农村沼气建设问题十件实事承诺:“筹措4亿元资金,扶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新增沼气用户50万户,在沼气推广成规模的地区,建设沼气服务站。结合养殖业和沼气发展,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小区。”

    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资金近13亿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53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290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小区137处。培训持证沼气工6880人,建立县乡村服务站4286个。周口市新建户用沼气池20万座,远远超出省定8万座的任务。沼气工程建设,使农民群众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督查组在信阳工作期间,听到了群众传唱的一首歌谣:“谁家有沼气,谁家有福气。照明省电器,做饭省煤气。用了真洋气,不用真土气。文明立志气,赶快建沼气。”

    (七)关于扩大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面问题

    十件实事承诺:“实施居民2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建设好2万个村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网。”

    一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建设补助资金1131万元,使边远地区1131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上了4套以上广播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解决了38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二是党员远程教育工程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前已开通终端接收站点20035个,为年度计划的100.18%。从督查的情况看,省、市、县三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运行状况良好。漯河市为发挥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统一制定了远程教育信息接收、设备管理和学习制度,统一宣传版面,统一定制标牌,统一印制“一册三簿”,促进了站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农村信息网已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光缆已覆盖全省所有的市、县、乡和65%以上的行政村,新建农村综合接入网节点4100个,建成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1600个。固定电话网、ATM网、数字数据网、分组交换网、宽带IP网等各种信息网站遍布全省城乡。驻马店市农村信息网成为豫南地区最具活力的农业网站之一,在全国地方农业网站中排名已进入前30位。

    (八)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十件实事承诺:“筹措1亿元资金,对200万农村劳动力分别进行职业、基本技能以及实用技术培训,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以上。认真落实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户籍、子女入学等难点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富余劳动力任务超额完成。截至目前,全省培训农民人数272.24万人,占计划任务的136.12%。其中,农业科技培训16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12.24万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3万人,占计划任务的108.67%。二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各地按照《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护办法》,结合当地实际,纷纷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千方百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和子女入学问题,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焦作市为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农民工、帮扶农民工的浓厚氛围,将每年的7月20日定为“农民工节”。

    (九)关于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十件实事承诺:“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筹措5.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33万人,其中'4050'人员12万人。”

    一是城镇就业再就业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8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1.1%,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7.9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9.9%。二是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税费减免、资金管理、优惠证发放等配套政策又有新的突破。三是各项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四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十)关于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和扶贫开发力度问题

    十件实事承诺:“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农村特困人口每人每月生活最低补助标准提高到15元。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争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问题。”

    一是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差全面提高。全省城市低保标准较去年平均提高19元,人均补差达到70元。二是农村低保全面实施。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从7月1日起将原有的农村特困户全部转为低保对象,并从当月起开始执行每人每月不低于20元的补差规定,从督查情况看,各地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三是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加大。截至目前,全省省级资金资助新建、改建和扩建的781所敬老院已竣工,并开始入住。各地的五保集中供养率均超过了20%的省定任务。督查中发现,五保供养政策的落实,较好改变了农村孤寡老人的生存状况,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依”,老人们心存感激。在商丘市睢阳区毛 堆乡敬老院,80岁的五保老人王桂英激动地拉着督查组同志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这里的工作人员待俺像亲闺女一样,要在过去,我早死罢了。”四是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目前,国家分配我省财政扶贫资金5.218亿元(不含以工代赈资金),省财政配套资金7700万元,均已落实到位,共解决了68万农村人口的脱贫和温饱问题。

    二、落实十件实事产生的效果

    省委、省政府连续承诺“十件实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督查中,干部群众普遍叫好,称赞十件实事真正是以人为本的利民工程、凝聚人心的德政工程、统筹城乡的发展工程、改进作风的教育工程。

    (一)群众得到了实惠。十件实事抓的都是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的都是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随着十件实事的圆满完成,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得到了更多实惠。在受益最多的广大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便利了,致富能力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普遍感到心里有靠头,生活有盼头,生产有劲头,致富路上有奔头。濮阳县子岸乡杨寨村低保户娄重跃参加新农合的10元钱是县民政局替他交的,今年患肺脓肿住院花了12906元,报销了8734元。他激动地对督查组的同志说:“我活了58岁,想都不敢想还有这样的好事。党和政府真好啊!让我这无儿无女的孤老头子也感到有了依靠!”兰考县城关乡和寨村孟照斌告诉督查人员说:“没修路时,上等的砀山梨卖不出去,去年我家6亩梨园的果子才卖了几百块钱。现在路修好了,外地的贩运车直接开过来,咱卖得也气势,今年的梨子卖了好几千块!”

    (二)推动了科学发展。督查中,基层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和党员干部普遍反映,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抓的都是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强省富民之举。办好十件实事,是一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手笔。很多地方在省定十件实事之外,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了本地要办的若干实事,进一步丰富了为民办实事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如济源市今年用于为民办实事的资金占到了整个财政可用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大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该市思礼乡牛湾村牛建伟高兴地说:“现在出门就是柏油路,抬腿就上公交车,吃的自来水,做饭用沼气,农村生活也不比城市差到哪儿去!”

    (三)促进了社会和谐。十件实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所思、所盼的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化解了一大批不安定因素,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督查组在农村了解到,现在打架斗殴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上访告状的少了,干群关系密切了,邻里关系和睦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了。开封市金明区东郊乡张庄村是回汉融居的民族村,过去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村村通”公路修好后,汉族群众忙着种大蒜、回民忙着搞屠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村民都说:“原来在家闲着没事干,可不无事生非嘛,现在大家都忙着挣钱哩,想吵架都没工夫!”

    (四)干部受到了教育。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反映,十件实事任务具体,责任明确,有抓手,有载体,是对干部转变作风的有力促进。督查中,不少乡、村干部反映,省里办十件实事,给了基层干部一个树立自身形象、改善干群关系的难得机会。在落实十件实事的过程中,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包村蹲点,走村入户,了解情况,访问群众,看到了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新变化,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深受教育和鼓舞。偃师市城关镇镇长刘战胜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我们基层干部打心眼里欢迎。过去群众对我们像仇人,现在见了我们像亲人,这种变化令人震撼,也让我们思索。为民办实事活动才搞了两年,干群关系就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说明群众都是好群众,真正需要转变的是我们干部啊!”

    督查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对十件实事的办理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省委、省政府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工作领域,扩大受益范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相关链接
· 河南明年承诺办好“十件实事” 惠及广大农民
· 河南旅行社责任险赔偿范围扩大到高风险旅游
· 河南围绕“农”字做文章 力推食品工业上新台阶
· 河南"及时雨"牌豆腐皮因违规添加"吊白块"被查处
· 河南:体育成绩2007年记入中考总分
· 河南:怀孕14周以上不得进行人工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