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中组部最近提出的力争到2007年底,绝大多数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单独建立党组织的要求,扎实推进“强基工程”,今年9月以来,省委组织部把提高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成了从“扩大覆盖面”向“扩大覆盖率”、从强调党组织“应建已建率”向“单独组建率”、从组建“联合党组织”向“联合党委(党总支)”的三个转变,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关键人物和难点企业,有力地推进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
近三个月以来,全省共单独建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1004家。据中组部有关统计,江苏党组织增量列全国第一。
省委书记李源潮近日专门批示: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抓得很好、很实,希望坚持下去。
“三步走”战略力争
实现85%单独组建率
结合江苏实际,省委组织部提出“三步走”目标:到2006年底,全省70%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到明年上半年,全省78%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到明年年底,全省85%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
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000名规模影响较大且未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骨干龙头非公企业业主,组织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及有关方面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商务交流等服务,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近日,省委组织部专门组成督查组到工作任务较重、难度较大的7个市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分析组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督查组深入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与业主面对面沟通交流,现场帮助解决党组织组建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组建目标被分解至各市、县(市、区)。省、市、县三级党委组织部门分别联系100家、50家、30家骨干龙头企业,各市、县(市、区)委组织部及职能处室分别确定一名责任人,并要求县(市、区)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把党的力量薄弱、工作难度大的企业作为联系点。
南京、泰州、镇江等市开展了非公党建工作推进月活动,重点解决非公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和党组织活动经费按规定要求真正落实到位等问题。
“输血”、“造血”、亮身份,三大实招创条件
抓住非公企业党员偏少这一阻碍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的最大难点,各地组织部门通过外部推荐“输血”、内部发展“造血”,以及让“隐形党员”亮明身份找到党组织等方式,壮大企业党的力量,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苏州、靖江等地分别采用举办人才交流会、非公企业党员再就业招聘会等方式,组织开展定向招募党员职工活动,把应届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中的党员优先推荐、输送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就业,有力地推动了组建工作。近三个月来苏州市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单独建立了351家党组织。
到明年年底前,全省将向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培养输送10000名党员职工。省委组织部还明确,从明年开始,把发展党员的指标重点向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倾斜,以加大党在非公企业的影响力。
3000名党建工作指导员为“单独组建”奠基础
在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已经选派1.6万名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联系单位、充实力量等方式,我省向目前已有1—2名党员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选派3000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并将他们的组织关系转到企业,为单独建立党组织奠定基础。
一些市、县(市、区)在选派指导员之前,还建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努力做到企业经营状况清、组织设置清、职工人数清、党员数量清、业主身份清。盐城市组织开展了“千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家家访”活动,通过摸清底数,加强了选派的针对性,推动了组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淮安市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公开选聘35名党组织书记,市、县(区)两级还建立了400多人的党务工作人才库,选派800多名党建工作指导员,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记者 郁 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