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之后,南宁海关为铺就对接东盟通关的“快车道”,倾情当好博览会服务员,积极采取措施,依托科技优势,不断推进和深化通关作业改革,着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全方位打造中国-东盟外贸服务新干线。
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服务意识
南宁海关深知通关效率不仅是企业效益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通关效率提高了,进出口成本就会降低,企业效益也就会随之提高。基于这种认识,南宁海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设身处地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广西所有口岸继续坚持“预约通关”和节假日加值班制度,对出口货物和生产急需的进口物资提供“全天候、无假日”通关服务;对业务量较大、守法经营、诚实信用的企业准予“便捷通关”,在通关环节中对进出口货物因审价等问题暂时不能确定下来的货物实行担保放行制度,加快货物流通速度;在东兴口岸设立特殊通道,对鲜活、易腐等时效性较强的特殊货物,实行1小时快速通关;改变过去蹲在家里“被动”地为企业服务的方式,深入工厂企业,主动倾听企业的呼声,为其排忧解难。通过深入港口现场、走访企业、举行座谈会等形式,现场为企业办公,宣传海关各项业务改革和服务企业的措施,及时解决口岸通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大科技投入 打造电子海关
针对管理力量明显不足与工作任务不断剧增的突出矛盾,南宁海关充分意识到要实现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有机统一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将现代科技全方位融入到海关管理中来,逐步建立起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海关管理系统,全方位打造“电子海关”。
围绕海关中心工作,南宁海关积极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不断促进科技工作与海关业务的深度融合。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布建关区数字电路网络,开发关区IP语音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网络安全扩容改造,加强关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H2000系统、HB2004等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
围绕通关作业改革,南宁海关先后推行了“审单作业系统”、“跨关区快速通关系统”、“无纸通关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一系列先进管理系统,不断提高通关效率。
此外,南宁海关还自主开发了海关监管区场站管理系统通过与口岸部门、代理部门、港务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和码头监管区闭路监控系统、集装箱X光检查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海关对物流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监控,提高查验针对性,从而将海关监管有机地融入企业物流之中,提高了海关监管的有效性,实现“无障碍通关”和“无干扰监管”,使通关效率不断提高,口岸物流更加顺畅,外贸经济飞速发展。2006年前9个月广西外贸又实现进出口总值4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监管进出口货物2870万吨,同比增长51.2%。口岸物流和广西外贸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建设“电子口岸” 服务外贸发展
2006年10月21日,广西电子口岸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实体平台,首期(友谊关)项目建设完成并正式开通使用。这标志着广西“口岸大通关”建设又迈入了新的里程,南宁海关服务中国-东盟经济发展又驶入了快速新干线。
南宁海关作为广西电子口岸的承建单位,举全关之力全力支持配合广西电子口岸首期建设工作。海关领导走访自治区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亲自部署落实,多次深入建设一线协调检查指导工作。南宁海关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协作,加班加点,共克难关,配合各中标单位较好地完成了广西电子口岸首期搭建一个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一个门户网站和完成凭祥友谊关项目试点开发应用的任务。
在建设广西电子口岸的同时,南宁海关积极推广网上付税项目。先后与农行、工行、中行、光大银行、交行等五家商业银行签署协议,开通网上付税业务,使企业能够足不出户就完成以前需要跑几个部门的手续,极大的方便了企业。
为促进广西加工贸易发展,支持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广西外贸出口,南宁海关积极推广加工贸易联网监管,通过“电子账册”、“联网核查”,实现对加工贸易企业的严密监管,同时也提高了加工贸易企业的通关速度,促进了关区加工贸易发展。
出台服务举措 强化服务职能
2006年10月30-11月3日,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举行。为更好地服务“三会一节”,在总结上两届博览会经验的基础上,南宁海关制定了《支持服务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总体工作方案》,并出台了八项新举措全力支持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重新调整机构,充实人员,完善监管方式,强化职能服务。先后与广西博览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广西检验检疫局共同实现“联合办公、共同查验、一站式服务”通关作业模式,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签订《2006年共建活动安排》,与口岸办、外运公司、会展中心建立了联系配合办法,为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打下基础。如参加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首票货物顺利抵邕,南宁海关迅速启用博览会“绿色通道”,仅用5分钟就为该票货物办理了通关手续,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戴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