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责明确、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市、县、镇三级联创联帮机制,正在有效促进政策资源、城乡资源的合理整合,扎实推进江苏镇江新农村建设。
这个被简称为“双百工程”的做法,得到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的肯定:镇江“百村示范、百村帮扶”的做法很好,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一项深思熟虑的行政举措
2006年4月,镇江开始实施“双百工程”。市、县四套班子的100位领导,分别带3个部门企业与一个示范村、一个帮扶村紧密挂钩,一挂三年、坚持不变。
这个由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倡导实施的看似普通的行政举措,凝聚着镇江市委、市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众多深层次考虑:
抓两头: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的事要做,但更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以避免出现新的马太效应。
全体领导参与:解决“三农”问题,分管领导、农业部门和其他领导、职能部门只有齐抓共管,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空缺与重叠,集成政策,形成合力。
紧密挂钩:职责明确,才便于检查考核。市里建立了工作例会、项目登记、简报通报等制度,定期汇总全市“双百”活动进展情况,并把结对工作列入行政绩效和发展水平的考核范围。
一挂三年:扎扎实实地打牢基础,防止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打牢基础包括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当地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产业发展、村庄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种社会保障等“十大”规划,以便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软投入比硬投入更具长远意义
截至2006年10月底的统计显示,该市已落实帮扶项目206个,项目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
镇江市委农办主任滕玉林认为,一批项目、资金迅速到位,固然可喜;但相对于这些硬投入,以下软投入对新农村建设更具长远意义:
各级领导关注“三农”的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双百工程”4月底启动,5月份,市四套班子34位领导就纷纷下到挂钩村深入调研。到年底,市领导平均到挂钩点4次以上,有的已达7次。市人大常委会9名副主任个个都确定了具体帮扶项目,并为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落实倾注了大量心血;分管外经外贸的副市长陈建设不仅很快为挂钩点落实了帮扶项目和资金,在外学习期间,还多次电话督促项目进度。
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市建设局、规划局年底前免费完成全市“双百”村村庄建设规划;太平洋保险公司免费为100个帮扶村建立了农作物自然灾害风险担保;全市机关、企业、厂矿的党员职工自发向新农村建设捐款800余万元;民企、个体工商户主动承接农村自来水改造、路桥建设等25个项目,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
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为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该市组织、农林、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智出智,组织村干部、农业技术、劳务输出等各种技能培训1.5万人次;在选派200名年轻公务员进村挂职时,相关部门都给予了积极支持。
飞达集团公司还在所在村联合建立党委,实现村级工业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提升。多位辖市区政府“主管”反映,过去,一些不分管农业的领导对解决“三农”问题,往往缺乏紧迫感。挂钩结对后,大家对农村情况熟了,感情深了,研究“三农”问题,除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还能主动挑担子。
项目化运作激发“主力军”的创造性
在镇江市领导心目中,在“双百工程”实施过程中,只输血而不增强相关村庄的造血功能,领导包办代替而不激发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示范村就不具有真正的示范作用,帮扶村也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做法是项目化运作:各挂钩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集中纳入市和辖市区财政专户管理,按项目化运作的方法使用。老百姓不认可、配套资金不落实、速度质量不到位的项目,扶持资金不予支付。
事实证明,切实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就能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丹阳市司徒镇杏虎村村支书许云良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杏虎村一直是贫困村。这几年,种了600亩水蜜桃、300亩无性系茶叶,亩均净收益4000多元,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较大。定为帮扶村后,市委书记史和平来了三次,落实了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这笔钱,水和路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今年,我们计划扩种500亩桃、200亩茶,工程款农民自筹;还计划利用桃园、杏虎烈士陵园及农村土特产等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再过一年,你们来,我们这里就大不一样了。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支书李家斌的壮志豪情溢于言表:根据我们独特的生态优势,许津荣市长引导我们种有机米,1000元一亩,有人兜底;再种一茬西兰花,1000元一亩,有人包销。我们计划建座有机米加工厂,打品牌,附加值一下就上去了;与南林大合作搞生物肥料,经济、生态效益都很好。农民致富,路宽着呢!
在新区大路镇照临村、京口区象山镇东风新家园村、润州区韦岗村等挂钩点,记者处处感受到,“双百工程”不仅是镇江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且成为广大农民担当“主角”、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智慧和创造在这里不断迸发,经验与范例在这里不断诞生,该市“三农”难题的破解必将渐入佳境!(记者 董超标 郭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