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总结会”上获悉,为了巩固五部办(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成果,农业部在国家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启动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可喜成果。
该项研究共选择了辽宁辽阳、湖南南县、河北永年、四川郫县等12个试点县,涵盖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包括36个样本点,涉及48个乡镇、1030个行政村和46.89万农户。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研究,目前已基本摸清了农民需求反馈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推进了岗位责任制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制度的配套建立,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了农技人员的考评激励机制,探索出了县域统筹协调推广机制,强化了农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了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村级服务站、农资企业等合作推广的四种模式。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副司长袁惠民在会上谈到,好的体制必须有相应的机制配套加以保障。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试点,目的在于探索在不同机构设置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民多样化需求、高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以此带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为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成都市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中,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撤消了原有的乡镇农技站,建立了公益性的片区农技站,人、财、物交由县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郫县三道堰镇农技推广服务片站,是由该县红光、三道堰、古城乡镇三个农技站整合建立的,该站就是成都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从事农技推广20多年的赵献成站长告诉记者,自从2005年片区站建立以来,虽然农技推广人员由过去3个农技站18人精简到6人,但队伍更加精干了,能够专心从事推广工作。两年来,片区站通过分片包村、责任到人、主动作出服务承诺、开展技术培训,以及需求服务、呼叫服务、网络服务等形式,将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对接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机制研究,是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持、中科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参加、中加农业合作项目资助开展的,它将过去农技推广由上而下只对上级负责的推广方式,变成了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农户参与式的推广方式,主要是以农民需求为中心,技术推广员由指导者转变成了组织者和协助者。这种方式在四川彭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技员根据农户的需求制定工作方案,并且要求农技员必须深入到农民家中去,实行 “有问必答”、“让农民满意”的承诺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彭州市军乐镇朝阳村采访时,村民蒋显勇告诉记者,自从他们村开展了这个研究示范项目后,他家种的庄稼如果出了病虫害问题,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跑上几公里去镇上的农技站了,只要打个电话,负责包村的农技员就会入户到田,在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既方便效果又好。谈到具体的事例时,蒋显勇兴奋地说,去年他种了130亩西瓜,到了结瓜期,病害发生较重,负责包村的技术员代秀蓉马上请来四川省农科院和成都市植保站的专家会诊,确认是枯萎病,并给他带来了对路的药剂,及时防治,使西瓜获得了丰收。
“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是本项研究的核心内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立秋对记者说,机制问题,是可以在一个系统内自己解决的,农业系统对此应该有所作为。开展这项研究,就是要努力创新推广理念和方式方法,变过去“自上而下推广”为“按农民需求推广”,通过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完善的考评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等,调动农技人员下乡积极性,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
据了解,2006年底,农业部又投入1000万元项目资金,在全国25个省(市、区)的25县开展了第二批试点工作,在去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减人员、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