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自2001年实施生态市建设以来,在松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吉林省生态办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全力实施《松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坚持保护、治理、优化、开发的方针,圆满地完成了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工作任务目标。
截至2006年底,松原市共建设生态项目45项,完成投资5.1亿元。完成草原“三化”治理20万公顷,占全市“三化”面积的66%。西部治碱工程项目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比治理前增加160元左右。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67.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万公顷。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完成了栽植各种树木80万株,种植花草15万株,建草坪8万平米。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8个,认证绿色农产品总数达33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4万亩,产量达到53.5万吨,年创产值达到8亿元。同时松原市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宣传活动,生态文明得到普及和提高。通过五年多的努力,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转化速度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具有松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框架,为做好生态市建设第二阶段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几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项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意识,把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松原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在工作中,全市实施了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专项推进组制度,松原市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协调会、调度会,认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市直有关部门精诚协作、积极配合,特别是2003年市直每个部门都投资认治了一块草原,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项目区所在的乡村都主动配合项目施工,尽全力提供一切便利,使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建设生态市良好氛围。几年来,针对部分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缺乏足够认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效益,存在着治理生态环境与己无关等思想,不断加大生态市宣传力度。通过宣讲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三是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生态环境的治理,投资是前提、建设是重点、管理是关键。通过工作实践,松原市形成了以“三项制度”和“三个机制”为框架的管理模式。“三项制度”,即制定了《西部治碱工程乾安市盐碱化草原治理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西部治碱工程乾安市盐碱化草原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资金管理实行报账制度。“三个机制”。第一是联管制。实行市县生态办、牧业局(草原站)、乡、村“四位一体”的联合管理机制。第二是承包制。项目建成后,本着有偿、长期、到户的原则,由政府主管部门向社会进行竞价发包,优先包给当地养殖大户,一包10-30年不变。第三是股份制。对已治理的盐碱化草原,采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经营。通过制度的创新有效地推动生态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水平。针对松原市盐碱化草原治理难度大、见效慢、周期长等实际问题,通过积极与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取得联系与沟通,大量收集各类盐碱化草原治理技术资料,探索治碱工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依靠科技,大胆试验。以吉林吉农草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市草原管理站为技术支撑,分别在乾安县暑字乡和前郭县宝甸乡的退化耕地和“三化”草原内种植了30公顷苜蓿草和75公顷吉生羊草,收到了很好示范效果。另一方面,区别于盐碱化草原各地块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治理。对轻度盐碱化草原实行围栏管护,使其自然恢复植被;对中度盐碱化草原实行围栏、浅翻、补播,进行草原改良,增加草原植被盖度;对无自然恢复能力的重度盐碱化草原实行围栏、浅翻、重耙的同时,选择优质抗旱耐碱的树种、草种,推广“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对其进行综合性治理。(赵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