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广西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和提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构想以来,北部湾就成为广西经济的新动力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北部湾合作再一次成为重要的议题。代表委员对北部湾倾注的热情,展现了广西从上到下已形成一股倾力合作、共建北部湾的热潮。
绕不开的北部湾
“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建设北部湾都占了相当的篇幅。北部湾的开发开放,已不仅仅是战略构想,而且正逐渐成为推动广西加速发展的现实动力。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4+2”所涉及的6个市的代表委员这几天更是成了记者们“围攻”的对象,而被问到的问题更多就是:如何建设好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一位来自防城港的代表笑着说:“在这里,北部湾已经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了。”
面对众多记者们的提问,代表们显然也是成竹在胸。人大代表、防城港市委书记朱军刚在会场门口照完相就被记者们“盯”上了,对如何使防城港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及如何推动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提问,朱军表示,防城港首先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施重大产业布局,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防城港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建好通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大通道。2007年,防城港将积极争取开工建设通向越南芒街的北仑河二桥,并把自身的港口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北部湾的区位优势。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防城港市将加强同其他兄弟城市的协调,推进工业化,把防城港建设成为沿海物流、商贸和加工制造业基地以及信息中心。
李彬委员对北部湾涌来的热潮充满自豪。去年,李彬就提出了《关于以城市群规划协调南北钦防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建议》,并在自治区发改委制定的有关规划和政策中得以采纳。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成,李彬在欣慰的同时,更是建言广西建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要思路清晰,讲究实际,先规划,后建设。经济区的规划要立足于北部湾实际,比如,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规划要有强制力,希望对北部湾的规划能上升到人大立法的高度;规划要有行政手段,这样才能统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陈国全委员同样是对北部湾最为关切的人。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俱乐部主席和清华紫光(南方)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自2006年下半年到今年的“两会”,他就连续提出了《关于实现南北钦防长途电话区号一体化的建议》、《创建品牌工业园的新模式》、《建设创新型“总部飞地”经济》等一系列提案。陈国全认为,这些提案不仅具有可操作性,更是希望能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培育成广西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在广西,不论是宏观发展,还是企业自身发展,北部湾都是一个关键环节,难以回避。
令人憧憬的北部湾
让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乃至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这是所有与会代表的共同心愿。正是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与会代表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寄予更多希望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人大代表、北海市市长连友农对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足”:由于实施了“一轴两翼”、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使广西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和东盟国家的关注。1月中旬,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对广西来说,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希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政府总体要求部分除了四个着力之外,要加上一个—着力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人大代表、玉林市市长金湘军认为,广西的经济在2006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目前,玉林面对两大机遇叠加:一个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以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一个是泛珠三角经济区。作为“4+2”城市之一,同时又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桂东四市之一,玉林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机遇是流动的资源,要变叠加机遇为叠加效应,就要抓住这个机遇,抓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努力把玉林打造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小企业名城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雷爱祖代表认为,广西要体现沿海优势就得进行体制改革。目前,广西将实施国有铁路同地方铁路重新合二为一,这不仅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也明晰了成本。但广西还可以更进一步,将铁路同港口联合成立港铁集团,使广西的沿海优势更加明显。而南宁要积极推进港口后方集疏运体系和南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确立南宁区域性国际物流商贸基地的地位,就需要对现有物流业进行整合,将传统物流和新兴物流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真正壮大物流业的发展。
在代表委员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殷切厚望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将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重任,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前沿与基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对内对外双向发展。对内明确区域定位、建立跨地市合作机制,对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相关政策对接。因此,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努力发展成中国南部沿海经济发展新的一极。正如人大代表、防城港市市长陈秋华所说,通过抓大机遇、大项目、大工业、大港口、大通道和大平台,达到促进大开发、大发展的目标。届时,一个诱人的北部湾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