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以下简称《2006报告》)显示,我国科技进步又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论文等科技产出规模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展迅速,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2005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相比,2006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7.11%,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我国开始对全国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监测以来的第9次连续提高。从科技进步综合指数的五个一级指标看,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2.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2.17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高了0.09个百分点。
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6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11%)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辽宁和浙江。第三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40%的地区,包括陕西、山东、湖北、福建和重庆。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40%以下,但高于30%的地区,包括15个省区。第五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30%的地区,包括4个省区。
与200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较,17个地区进步较快,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个地区低于上年水平。从排序上看,湖北、宁夏、内蒙古上升3位,四川、海南、安徽上升2位,甘肃上升1位。
《2006报告》在反映以上成绩的同时也揭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1.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降低了3.11个百分点。科技产出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R&D活动人员增长较快,导致单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下降;另一方面是因我国知识产权对外交易能力降低所致。2.在企业继续保持科技投入主体地位的同时,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滞缓、投入强度不足、开发能力较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3.在专利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国内专利仍未打破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格局。最能体现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中,国内部分只占五分之二。4.一些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依赖资本投入的外延化倾向仍十分明显。5.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等方面看,仍然维持着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