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北京:70亿元投入京郊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新看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31日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6年,北京市政府近90亿元的投资,有52%投向了郊区,比城区高了4个百分点。市级对农村的总投入达到111.8亿元。

  “2007年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安排,数量、进程比2006年一点都不少。”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海平透露,市发展改革委2007年安排的专项资金就有70亿元,直接指向城乡差距最明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看点一:

  7700公里郊区公路完成提级

  2007年,郊区公路的提级改造将完成。2005年开始的这项工程总投资达107亿元,预计综合改造里程为全市总里程的50%,总计7700公里。其中2007年需要完成建设111国道、八达岭辅路拓宽改造、通房路等干线公路100公里,公路大修300公里,公路综合整治500公里,完善郊区公路指路标志改造500公里。

  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介绍,郊区公路提级改造之后,各郊区县中心到市区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各相邻郊区县中心之间的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各郊区县乡镇中心到区县中心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

  看点二:

  95%的行政村通公交

  公交线路将随着道路延伸。2007年,市交通委计划在大兴、通州、顺义、昌平四个区实现“村村通公交”,使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5%。到2008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达公交车。

  目前本市共有行政村3953个,已通公交线路3519条,通车率达到了89%,还有434个行政村未通公交线路。

  刘小明表示,在大力发展地面公交的同时,还要加大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目前北京拥有轨道交通里程114公里,2008年将拥有200公里,2012年拥有400公里,到了2015年北京将拥有561公里轨道交通,到时,除怀柔、平谷、密云外,包括燕山地区在内的每个郊区县都会有一条轨道线。”

    看点三:

  10亿元让农村“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

  发端自2006年上半年市政府追加专项资金的“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2007年列入了单独的财政预算。市农委主任李进山代表介绍,这三项工程直接解决的是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暖起来”工程,将彻底改变冬天农户家里冻冰碴儿的现状。

  2006年,三项工程给全市400余个村安装近3万盏新型太阳能灯,给4.6万户农户改造了节能吊炕,让60个村实现中水综合利用,45个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李进山代表说,2007年市政府已经为三项工程列出了10亿元的财政预算,中途可能还会有所增加。此外,三项工程还得到了市建委、市规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2007年实施的“暖起来”工程不但要通过改造吊炕给农居“加温”,还将通过使用新材料给农居“保温”,现在这种试验正在延庆等高海拔区县试点。

  看点四:

  新建4万亩设施农业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基础。李进山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首要之务。对京郊农村来说就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单纯追求生产价值,还要充分发挥农业功能的多元性,即生态功能、观光旅游功能、示范功能。

  郊区计划新建4万亩设施农业,20万亩高标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北京已经根据农村区域特性规划了5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圈,由城区和部分近郊区组成的城市发展圈;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远郊平原地区组成的平原农业发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的山区生态发展圈;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

  看点五:

  每年培养2400名农民致富“领头雁”

  北京市财政将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致富“领头雁”的培养,每年为京郊新增2400名实用人才。

  李进山代表介绍,农村中的实用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从京郊目前的人才需求来看,最缺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与开发等新兴产业人才。现在,市农委已经订出规划,每年各区县要培养50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各乡镇要培养20名,各村重点开发扶持1名。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2万名,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左右。

  看点六:

  6万农民转移就业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新农村需要新农民。”市委农工委书记杨德宏代表说,“今后,北京将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2007年要实现6万名农民在二、三产业中实现就业。”

  目前,京郊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8560元,其中70%来自工资性收入。杨德宏说,可以看出,二、三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作用至为关键。本市将出台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补贴标准等政策,2007年内帮助6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新岗位上按月挣工资。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6年本市首次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政策,在3473个行政村建立就业服务站,设置了4000名专兼职协管员,开展职业指导、介绍、培训等就业服务,还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

 
 
 相关链接
· 国家开发银行150亿支持西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 河南省2006年筹资75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我国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 发展改革委公布2005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