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记者来到昔日因村大、村乱、路难走而远近闻名的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骞村,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大变化:过去长满了杂草的垃圾坑上,一幢两层高的两委会办公楼拔地而起;投资500万元修建的水塔,把清澈的地下水送到家家户户,替代了过去受到污染的地表水;村民们下雨出门再也不用穿着长雨靴过水坑了,如今一出门就是宽宽的水泥路……
这只是西安市首批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生变化的一个镜头。自2006年4月以来,全市100个示范村共硬化水泥道路162.4万平方米、沥青道路7.2万平方米;修排水明渠17.3万米、暗涵20.1万米;改水2.6万户、改圈4204个、改厕1.8万户;建沼气池1393个;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广场8.6万平方米;建垃圾台784个,添置垃圾容器2096个;安装路灯7283个;村庄绿化83.1万平方米。100个示范村全部建设了甲级卫生室,建立健全了村级各项议事规则和程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在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的同时,该市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非农产业,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共扶持了20个年产值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引进各类新品种5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建立了8个千亩以上标准化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到80家,就地安置农民就业1万人,经营收入达1.2亿元;先后对8.8万人进行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对12.6万人进行了就业前引导培训,向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47.23万人。全市预计去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85元,同比分别增长6%和9.4%,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据了解,2005年12月以来,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该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试行)》。通过龙头企业进农村、先进文化进农村、科技服务进农村、基础设施进农村、信息网络进农村、现代管理进农村、社会保障进农村、三级干部进农村,千方百计在示范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创新新生活、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组织、完善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该市通过新闻媒体、宣讲团、说唱艺术团等多种方式,向农民讲解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坚持规划先行,分布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选派100名优秀大学生进驻示范村,为示范村提供人才支持;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示范村制度、市级部门帮建示范村制度和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由100名市级、区县领导和100个市级、区县部门每年负责联系、帮建100个新农村重点村,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截至目前,共完成1100个村庄的地形图测量任务,完成试点镇规划14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883个,完成不同类型、档次的新农村民宅设计及院落组合规划30套。各区县在抓好10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的同时,还启动了各自确定的重点村建设,加快了该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步伐。(记者 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