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冬春季高发季节,全球禽流感疫情呈扩散蔓延态势,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禽流感疫情频繁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不断增加,禽流感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如何,国家制定和采取了哪些防控政策和措施,日前,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
记者:2006年,禽流感疫情继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迅速扩散蔓延,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禽流感疫情及防控成效如何?
尹成杰:2006年,我国仅发生10起家禽禽流感疫情,去年9月20日以来,已连续4个月没有发生家禽疫情,防控成效比预想的要好,疫情形势比预想的要平稳,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疫情发生次数明显减少。2004年我国共发生50起禽流感疫情,2005年发生31起家禽疫情,2006年与前两年相比,疫点数分别下降80%、68%。二是及时有效地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每一起家禽禽流感疫情都得到迅速有效控制,没有造成扩散蔓延。成功阻止了青海和西藏候鸟疫情向人和家禽传播。三是人间禽流感防控能力不断提高。根据卫生部门提供的情况,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疫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病人治愈率明显提高。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也得到了相关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认可。
记者:近年来,国家在防控禽流感方面都出台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尹成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禽流感防控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确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确立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24字防控方针。二是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三是制定一系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国家先后制定了“三补一扶”政策(免疫补助政策、扑杀补偿政策、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和扶持家禽业发展政策),这对于调动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防疫积极性、有效减轻疫情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和兽医机构队伍建设。国务院批准并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下发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建设,提高防控技术能力和水平。五是坚持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农业、卫生、科技、质检、宣传、外交等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形成防控合力,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共同采取措施,提高应对禽流感疫情的整体能力。六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目前,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防控工作由疫情发生后的被动应急处置向事前主动防控转变,由临时性布置向制度性安排、规范化运行转变,由一般性号召和业务指导向政策支持、科技支撑转变。
记者:2006年,我国禽流感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农业部和各级兽医部门都作了哪些扎实有效的工作?
尹成杰:2006年,农业部和各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24字防控方针,会同有关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防控工作。一是加大免疫力度。农业部组织制定了禽流感免疫方案,抓好全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免疫大检查。2006年,全国共使用禽流感疫苗106亿羽份,免疫密度在95%以上,抗体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二是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工作。各级兽医部门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完善村级防疫员和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加强重点地区疫情监测。2006年,全国共监测禽流感样品681.1万份。三是加强边境地区防控。边境省份加大免疫力度,建立免疫屏障,加强边境地区疫情监测。对入境动物、动物产品及有关人员实施严格的检疫和监管。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等有关单位成功构建出变异毒株疫苗,建立了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保证了不同地区、不同禽类免疫和诊断需要。五是完善应急机制。各级兽医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应急条例和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预备队,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六是加强督查和指导。农业部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点联系制度。2006年,共派出162个督查组和专家组,指导各地及时处置疫情,开展防控工作。七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有关情况,提出建立国际禽流感防控合作机制主张和建议,推进国际社会禽流感疫情信息和病毒资源共享。对有关周边国家开展技术和物资援助。
记者:据媒体报道,近期有国际专家称,研究表明“类福建病毒”已成为华南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病毒株,并且在老挝、泰国和香港都发现了这样的病毒。您对这一报道有何评价?
尹成杰: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支持和肯定。对有关所谓的“类福建病毒”不实言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专家组的研究结论已经否认了这种说法。2006年12月4日-8日,WHO、FAO、OIE组成联合专家组来华考察禽流感防控并举行新闻发布会,认为所谓“类福建病毒”和有关研究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一是所谓变异的“类福建病毒”并不是新的变异病毒,没有证据表明该病毒能导致全球人间流感大流行。二是流感病毒变异是其自然属性,禽流感病毒变异与对禽类进行疫苗免疫无关。三是免疫是综合防控禽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现行疫苗是有效的,抗原性匹配良好,大范围的疫苗免疫能有效控制禽流感。四是关于禽流感病毒的命名,有关国际组织要重新予以考虑。五是中国在禽流感疫苗研制、诊断等方面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对加强全球禽流感防控将是重大支持。WHO对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禽流感防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方在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中公开、透明,主动向WHO提供人、禽禽流感病毒株和分享有关信息,这对全球防范禽流感暴发、研制人用禽流感疫苗,以及应对人间流感大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今年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怎么样?农业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
尹成杰:今年1月份以来,农业部先后派出8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点联系制度工作组赴16个重点省份开展防控督查。督查结果显示,各地冬春季禽流感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各项防控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但是从全球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看,疫情的发生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从全球疫情形势分析,一是周边国家疫情继续扩散和蔓延;二是禽流感病毒毒力不断增强;三是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同时流行;四是候鸟和野鸟带毒现象依然严重;五是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持续增多。从国内情况分析,一是目前正处于春季,是禽流感疫情的高发期;二是今年气候异常,大量候鸟在我国北方和中南部地区停留时间较长;三是有的地方防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防控措施不到位,队伍不健全;四是春节临近,家禽补栏量增大,调运、交易频繁,增加了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五是我国边境线长,存在通过口岸、非口岸通道以及边贸互市等多种途径传入境外疫情的风险。综合分析国内外疫情形势,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24字防控方针,按照国务院和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坚持免疫与扑杀相结合,坚持内防与外堵相结合,坚决防止疫情发生和境外疫情传入。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落实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加大免疫力度,强化疫苗质量监管,确保免疫密度和效果。二是加强边境地区防控,加强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从事边贸互市等活动人员的监管,全力防堵境外疫情传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一旦发生疫情,坚决把疫情控制在疫点上,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四是严格执法监督,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执法力度,防止流通环节传播疫情。五是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指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档案,规范养殖行为,提高重大动物疫情溯源能力。六是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好目前一些地方在改革中存在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七是做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评估,按照国际标准逐步推进国际认证,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促进对外贸易,推进畜牧业产业升级。八是加快科技进步,及时跟踪研究病毒变异规律,研制开发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加大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基层防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