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技术研讨会2月10日在北京圆满结束。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特意从铁路春运第一线赶回北京出席会议,看望与会的两院院士,向院士们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改革发展的情况,以及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的情况,感谢两院院士对铁路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与会院士普遍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铁路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充分,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包为民、卢肇钧、邱大洪、宋玉泉、沈绪榜、闻邦椿、钟万勰、高镇同、温诗铸、潘际銮、戴汝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卢耀如、冯叔瑜、李京文、江欢成、陈新、陈肇元、周镜、周丰峻、钱七虎、梁文灏、黄熙龄、葛修润、程泰宁参加了研讨会。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两院院士对铁路工作十分关心,对铁路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两院院士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高度关注中国铁路的发展进步,对加快铁路改革发展,尤其是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和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部分院士还直接参与和指导了铁路技术创新工作,为中国铁路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志军在研讨会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铁路工作高度重视,极为关怀,对加快铁路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去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考察青藏铁路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新时期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今后几年是我国铁路建设的黄金机遇期,为加快铁路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几年来,铁路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深入推进以“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谐铁路建设,在铁路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运输经营和铁路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发达完善铁路网建设全面展开。铁路部门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快《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快速客运网络将初步建成,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将基本形成,铁路网区域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重大跨越。在推进机车车辆技术原始创新的同时,深入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铁道部对技术引进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集中国内铁路市场需求,形成拳头,依托国内重点企业,成功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和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实现了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全面引进核心技术、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和最大限度提高国产化率等目标。工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建设高质量客运专线提供了技术保证。铁路运输经营不断创造历史新水平。客货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国家的贡献十分突出,目前,中国铁路创造了旅客周转量世界第一,货物发送量世界第一,换算周转量世界第一,铁路运输密度世界第一,经营效益世界第一,运输价格世界最低等多项世界纪录。铁路管理体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运输主业的精干和辅业的发展壮大,确立了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体制,实现了运输生产力布局的根本性变革,拓宽了铁路发展的资金渠道并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刘志军说,这几年,铁路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既有线提速战略。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在列车运行速度、运输产品、运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具有示范意义。在这之后,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又接连实施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面积提速,特别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显著提高了列车运行速度、运输能力和铁路经济增长质量,推进了铁路技术进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4月18日即将实施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将在京沪、京广、京哈、浙赣、陇海、胶济、广深线等,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安全顺利实施,铁路部门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从2003年就着手有关准备工作,经过四年艰苦奋战,基本完成了提速工程建设、技术装备制造、规章制度修订、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先后进行了100多次专题试验和4次重大综合试验,取得了5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科研论证和试验结果表明,实施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这次大面积提速,无论对铁路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刘志军强调,尽管铁路部门对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做了精心准备,但列车运行时速提高到200公里和250公里,是一个质的飞跃,对铁路设备、作业、环境、人员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要确保这次大面积提速安全顺利实施,确保提速持续安全,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尤其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提速安全规律。他希望各位院士对铁路工作特别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帮助铁路部门进一步认识规律、完善思路、改进工作,把提速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更扎实、更科学。
2月9日,出席研讨会的部分两院院士乘坐国产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试验列车,实地考察了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主要干线之一的胶济线,详细了解了胶济线时速200公里提速改造工程、国产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运用,以及运输组织等情况。9时45分,动车组试验列车从青岛即墨站驶出不足4分钟,时速就达到200公里,在一些区段一度提速到时速250公里。院士们来到驾驶室,考察了列车运行、乘务员操作、通信联络以及线路基础等情况。在车厢,院士们与陪同考察的铁路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时交谈,仔细了解了动车组的设计制造情况和技术性能,一些院士还饶有兴趣地考察了动车组的先进服务设施。几位参加考察的院士告诉记者,上车前一直担心高速运行的列车可能摇摆不稳,没想到置身时速200多公里的列车上竟感到很平稳,没有任何异样感觉。列车运行1小时50分钟后,缓缓停靠在济南站。走下试验列车的院士们高兴之余纷纷在动车组列车前摄影留念。
研讨会上,两院院士情绪饱满,发言热烈,对这几年的铁路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院士们一致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整体工作得到全面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许多院士们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铁路建设步伐加快,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一批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令国人瞩目,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院士们充分肯定了这几年铁路的自主创新工作,特别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认为铁道部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技术引进工作,在很短时间内提升了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而且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实践证明,这是加快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院士们指出,铁路连续大面积提速,推动了铁路的进步。即将实施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是铁路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实践。这次大面积提速迈的步子很大,达到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先进水平,而且还解决了其他国家不曾遇到的难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路情的既有线提速道路,这对中国铁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院士们表示,通过实地考察,听了刘志军部长和铁道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介绍,感到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科研论证比较充分,相信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一定能够如期实施并获得圆满成功。在考察和研讨中,院士们还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提速安全问题,建立对主要行车设备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抓紧最后这段宝贵时间,反复试验,完善各项准备工作;注意积累和总结提速工作经验,不断深化对提速安全规律性的认识。一些院士还建议,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要在提高列车运行的舒适性上下工夫。
研讨中,各位院士普遍认为,铁路具有安全性好、运量大、节省土地、节约石油资源和污染少、全天候等特点,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铁路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院士们针对铁路长远发展,对铁路建设、站房设计、机车车辆设计制造以及铁路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运输安全和系统集成理论研究,铁路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与会两院院士还纷纷表示,非常愿意结合所在专业研究领域,为铁路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志国参加胶济线考察活动、主持研讨会并作了会议总结。他说,在两天的考察研讨中,院士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无论对铁路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还是对铁路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铁路部门要认真采纳,用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果,回报各位院士的殷切期望。
全国政协常委、铁道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全程参加考察活动并在研讨会上讲话。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副总工程师耿志修、张曙光陪同院士考察,并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固定设备技术准备和移动设备技术准备等情况的介绍。